流浪大师、我和那些年那此事

2020-01-08
作者: 耿来意 来源: 乌有之乡

  过去的一年,一个叫沈巍的流浪大师横空出世,他奇特的经历惊掉了很多人的下巴。

  他的经历大概是这样的:大学毕业后就职于上海某审计局,按他的说法“曾经是一名公务员”,当了公务员后因为自己一个喜欢捡垃圾的癖好,被人家当成精神病,据说还被单位和家人送了几次精神病院,反反复复也没查出个什么病来,可还是被单位给“病退”了。虽找了几次工作,可最终还是成了一个露宿街头的流浪汉,整日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人见人躲,颠沛流离,这一流浪就是二十六年。这个流浪汉跟别的流浪汉有个很大的不同,他有一个垃圾分类的理念,每天凌晨三点就起来捡垃圾,分门别类,井井有条,持之以恒。捡垃圾之余,还嗜书如命,捡到本书就跟捡了宝贝似的,聚精会神地看个没完没了。这些奇特的举动引起了人们的好奇,有人就禁不住跟他搭腔,没料到他对答如流,知识渊博,侃侃而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没有可能难到他的问题了。于是有好事者把他传到了网络上,这一传不要紧,他的名气迅速蹿红,红遍大江南北,不少人甚至穿越半个中国去看他,他长期生活的那个上海高科西路一时人头攒动,人山人海。从去年三月份到如今,长红不衰,这在今天这个各领风骚十数天的世情下,实属罕见。

  我是对流浪大师寄予同情的,无论今天他多么红,抑或他因此得到多少利益,他都是一个悲剧的人物,因为流浪他失去了在社会上建功立业的机遇,他失去了成家立业的机会,年过半百刁然一身,还有很多很多,他今天的得是无论如何都难偿其失的。我经常想,流浪大师的悲剧是谁造成的?是他自身吗?或许有,但最主要的还是应该从社会上找原因,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他现在的表现看,尽管经历过二十多年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依然从他身上无法找出一些精神病的症状,他的精神健康的很,虽然在一些人眼里他如今阔了,他还是没法改变捡捡垃圾的毛病,但这种毛病并不能成为精神病的衡量标准,所以以此把一个人病退,剥夺了人家工作的权利,是站不住脚的。再说捡垃圾这种行为,要是放在过去毛泽东时代,说不定还成了典型模范呢,那时提倡勤俭建国,浪费可耻,单位里出了个象沈巍这样的人,表扬还不及呢,哪能舍得让人家病退呢?所以,以精神病这种莫须有的理由把一个好端端的人病退了,是造成沈巍悲剧的根本原因。有人说,沈巍这个人懒啊,怎么就不再去找份工作?这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痛,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又谈何容易。沈巍被病退的时代,正赶上轰轰烈烈的下岗运动,全国搞股份制,国有、集体企业被妖魔化,正在被私有化或向着私有化的路上,伴随着大量的工人下岗失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个戴着精神病帽子的人,哪个单位会要啊?难道让正常人下岗,然后招收一个精神病人?所以,沈巍就等于被判了死刑了,对他来说,如果不是承受不了压力变成真正的精神病,加入流浪汉这个群体恐怕是他唯一的选择了。下岗运动对一个人的摧残有多大,伤害有多深,没有经过的人是想象不出的,我大学毕业后就职的是一家金融企业,也没有能够逃脱那阵下岗运动的妖风。那时有一个口号叫“减员增效”,每个单位每年都有下岗指标,好象减了人就能增加了效益一样。那年我们单位有三十几个劳动合同到期,我也有幸在列,上级给我们单位分了两个下岗指标,要从这三十几个人里面找出两个倒霉蛋来,单位领导怕得罪人,让谁下岗那就是仇人啊,砸人饭碗那不等于杀人嘛,碰上那不要命的,以命抵命那就悲剧了,所以就想了个办法,让我们这三十几个人投票,自相残杀,根据票数选出那两个倒霉蛋。要是从全单位中选两个,中奖的机率还小点,从三十几个人里头选两个,中奖的机率就大了,那得承受多大的压力啊,这种压力不可避免地传导给了家庭成员,在决定生死的时刻到来那天,家属院里一群孩子叽叽喳喳地在谈论着这件恐怖的事情,我的孩子还上小学,她跟小伙伴们说:“我爸爸会写作文,保证下不了岗。”那天晚上,就象耍猴一样,经过演讲、答辩、投票等多个环节,弄到深夜,产生了两名下岗人员,没有我。我精疲力竭地回到家的时候,已是后半夜了,老婆孩子都没有睡,眼巴巴地等着我回来。孩子在家属院里说的那个话,其实也不是那么有底气,只是给自己也给她的爸爸鼓气而已。老婆听我把经过说完,居然放声大哭起来,孩子也跟着抹眼泪。而我那两个被投票下了岗的同事,那晚是怎么渡过的呢?谁能去体味?他们第二天就不能去上班了,因为他们下岗了。其中一个女同事,后来去了当地一家机械厂做工人,因体质较弱干不了那么重的活,就不干了。丈夫没工作,开了一家小饭馆,因生意不好关门了。可能贫贱夫妻百事哀吧,听说两人就离了婚,一个家庭就这么没了。多少年以后,我偶尔见到那女同事在一家服装店里给人家卖衣服,刚要跟她打个招呼,她把头扭向了一边,那种下岗的伤害,已经深深地刺刻在她的心头了,其实何止她啊,我也是每每想起,就跟受到了莫大的羞辱一样。因为自己有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所以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沈巍,也或是惺惺相惜吧,其实他是个心理非常强大的人,身处不公和逆境,他没有被压垮,也没有去复仇,还能以平和的心态去读书、去对世、去对人,非常人所能为,就象孔子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禁不住赞一声:“贤哉!巍也。”

  真应该感谢网络,假如没有网络,沈巍也许会在某个寒冷的冬夜里,冻毙在他栖息的桥洞下或树林里搭建的窝棚里,然后被当成垃圾一样焚毁掉。可能天不灭巍吧,让他奇迹般地实现了一种异乎寻常的逆袭,他被很多心存善意的人尊称为老师,被邀请全国各地游学,他满腹经纶而又心怀谦卑,他有理有节而又不卑不亢,不公没有摧毁他,困顿没有摧毁他,世人的冷眼没有摧毁他,又或许,他用这样一种存在,在无声地抗议着那些曾经的伤害、那些令人齿冷的冷漠和那些说不尽的荒唐。

  沈巍是幸运的,他获得了拯救,走向了新生。然而,如果我们仅仅去把他当做一个网红去看待,而忽视了对造成沈巍悲剧的社会根源的思考,那沈巍的悲剧就还会上演,而幸运却不会降临在每一个沈巍身上。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