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说理案例——关于观察者网的对话

2021-04-20
作者: 牧羽尘 来源: 狮心阁

  缘起

  本次对话,肇因于法学群内的一次闲聊。概括言之,当众人谈及中国大陆的科研体制仍需改善时,某位群友(也就是本篇的对话人)感受到了深深的冒犯,于是在群内分享了一份由观视频(观察者网下属工作室)产出的B站视频(链接见下文),进行反驳。

  本来,我并无意参与随后的交谈,因为我此先所谈及的「科研体制」,严格限定于法学领域之中,而这份视频所指向的,却是中国大陆在理工层面的崛起。隔行如隔山,作为一届文傻,我自知远远没有足够的学识和储备,可在并不熟悉的领域里妄言。然而,当我匆匆看过这份视频后,恍惚间,回忆起了自己那并不算遥远的高中岁月。

  高三那年,我终于获得了自己的智能手机。自此,有了自己的QQ、自己的微信和自己的知网账户,最重要的是,我终于有了自己独立获取信息的可能。随后,我花了很久征得校方与家庭的同意,把桌椅搬到教学楼的天台,由是开启了直至今日的漫长自学生涯。那一年独面白壁的寒暑,深深地塑造了我迄今的人格。在天台的楼道口,当我读完每个周末自己打印的备考课件后,当我把当天计划中的网课进度追平后,当我用那个并不宽敞的手机屏幕,在知网上爬完自己感兴趣的论文后,浏览观察者网,正是我彼时最愉悦的精神消遣。

  时至今日,我必须直面自己的过往。应当承认,在我当年还是个无比虔诚的小粉红时,以马前卒为代表的「工业党人」和其阵地「观察者网」,确实为我脱离道德史观,而发见道德背后更深层的政经运作,提供了珍贵的智识。在尚未经历系统思辨训练的中学时代,以详实细致之数据与史料而展开的工业唯物论,一度深得我心。是故,虽我今天业已对工业党人的理论资源,予以了价值上的心灵决算,但仍对其保有感激——就像你小学老师是个傻逼,好歹教会你识字了。唯经更深度的思索,看见整体主义的错误,用做蛋糕取代分蛋糕,无论以何等大义为名,都是妄辩。

  所以,我必须于此强调:接下来的这篇文章,不单单是关于某个具体事件的对话,也是籍此反观自我的心路历程。准确的讲,不同以往的是,这篇推文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公共说理,而是今日之我与昔日之我的对话。文字里有精神脱胎时的血丝,中间是五载岁月寒暑。

  是为本文缘起。

  提示

  基于往昔公共说理的惨痛回忆,我必须在开篇,再次重复以下几点:

  第一,本篇全部文字,不包含任何意义上的人身攻击,如读者感到冒犯,多半是其中批判性反思(甚至只是对事实描述)的内容,刺痛了读者内心自省意识后,读者本人自然的生理反应,恕不负责。

  第二,本文将一如既往,严格区分应然和实然,严格标明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并对关涉价值判断处,给出足够充分的论据,以及完整的说理过程。

  第三,本文以对话者原文为底本,在不伤及原意的前提下,精简并重排对话者的语句,以期流畅行文。

  第四,本文主干内容,系属语音转文字的处理,虽经过校改,大量段落仍具有较强的口语化形式,并不影响内容阅读。

  正文

  对话人:觉得现在中国科学研究水平弱的,看看统计数据吧(B站网址:https://b23.tv/90gjHX)。吹不吹的,看数据,少点偏见。看视频,里面有数据来源,《Science》的。简单结论:目前美国最多,中国第二,远远拉开第三,快速向美国逼近。你们不是在讨论科研现状吗?但既然讨论科学,不应该科学的看待问题?而且科研啥时候跟体制联系在一起了

  这样吧,我能不能麻烦您把自己的观点系统集成一下贴出来,以「论点—论据—信息源」这种形式,正好我公共说理案例第三篇也该写了。

  对话人:那先说说大佬您这边的论点?论据和来源?我好学习下。

  我没啥论点啊,对话嘛,我和你对话,得你给我话茬啊。哦哦,我没恶意,您别误会。我高中当粉红的时候,这些观点我也都说过,也是想籍此反观一下自己怎么今天变成这样的。

  对话人:就说我转发的视频吧,有什么问题吗?就麻烦帮我指出吧!我学识短浅,看不出来。我就觉得觉得科学数据很真实,解读的也挺到位。有什么错误的,麻烦大佬帮我指出来看看。

  哈哈哈谈不上大佬啦,观视频那个叙事开篇有误导性,我回头写篇文章指明吧。

  对话人:请问误导了什么?能不能大致说说?

  唔,当然可以,那个观视频开篇的一个观点是:假如我们现在接触外星文明,我们第一个反应,肯定不是看他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而是看他的科技水平,然后以此导向它下面所要讲的观点,就是前苏联的科学家提出三种文明的划分方式,是以这三种文明能够用多少能量进行通信,进行信息的传递为标准的。最终引导向这个视频所要立论的核心,就是中国(大陆)科研水平的迅速崛起。

  其实,这种叙事我并不陌生,因为我原来在读高中的时候,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就非常沉醉于这套叙事和话语里,而没有发现它背后的逻辑问题。自然,当一个地外文明和我们进行接触的时候,我们第一反应肯定是看到科技水平。现象是很能唬住人的,因为人的眼睛只能看见现象。就你看见一个东西的时候,你肯定不会去想它运作的那个逻辑,你只能看见那个事物所展示出来的现象本身。所以你当然看不到对面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你只能看见他的科技水平,因为双方在接触的时候那只能看见这个。但问题是,这种叙事最大的一个逻辑谬误,就是他把现象当成本体了。

  为什么观视频会这样开篇呢?因为观视频也好,整个观察者网也好,他的受众,就是具有高中文化水平及以上的那些思维偏理工科的学生,这是那些学生最能够理解的一种叙事方式。所以他开篇的时候,很巧妙的套用了《三体》的那个叙事结构。(虽然他完全忘记了,被智子锁死地球科技的人类,最终恰恰是通过文化获胜的。)

  对话人:嗯,这个你说的没问题,我可以理解。那么关键是后续的统计数据的解读有问题吗?

  后续的解读我需要再过一遍,因为我刚才是很快的浏览的,为什么很快呢?因为我在高中的时候,就这种叙事,我不知道看过多少个视频了,觉得没有什么新意,就无非是换一下新的语料和素材而已。另外我需要你的帮助,数据本身只是数据,我们在对话的时候,数据的功用在于你如何去阐释它,所以我需要你在这里帮助我把你之前的那些论点,那些争点整理一下,然后贴出来。

  我再次重复一遍啊,我对于诸君中的任何一位都是没有恶意的,就有不同的观点,大家交流就好了,但是交流的前提是:我们要分清楚我们在哪一个层次上,对哪个问题进行交流。

  另外我在这里再次说明一点,就是我对于观察者网,包括观视频也好,观工作室也好——除了王骁之外,王骁是我在观察者网里唯一能接受的一个人,就除了他之外——我对于观网做出来的东西几乎都非常反感,我从来都不否认这一点(注:后来朋友告诉我,王骁去年就走了)。

  为什么呢?因为我在读中学的时候,我真的曾经非常的信任这个网站。观察者网是我中学的时候最主要的几个信息源之一,也是我成为小粉红的一个非常深层的信息源的诱因,然后当我后来发现,他们一直在用我刚才指出的,通过那种叙事上的错置,来把我引导向一个他们所要我走向的结论时,当我明白这一点之后,我就非常反感。

  所以,我得在这里要说明一下,观察者网的问题是什么,或者说更广泛来讲,整个工业党人,包括曾经的我在内,他们思考问题的那个缺陷是什么。

  首先就是,理工科的思维定势就是整体主义观点,那什么是最大的整体呢?最大的整体单位是什么呢?当然是国家了,国家是最大的单位,或者说最大的整体单位。而理工科的思维定势,就是结构—功能主义。国家是在功能上外显的,可以被识别出来的最大的个体。但是国家是由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如果你用整体主义观点来看的话,你就会忽略国家背后的那些构成国家的人。也就是把现象当本体,还是这个问题。

  然后是对于中国科研这个问题的看法,我想分成三个层面来去讨论。

  第一个层面是事实层面的:中国的科研,在今天的国际分工中处于一个什么层次和位置,这个是讨论的基础。

  第二个问题是:中国作为一个国家,为了达到今天的科研水平和国际分工,付出的代价是什么?这些代价是由哪些群体,哪些具体的人去承担的。第二个问题,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反思。

  第三个问题是:在付出这样的代价,让中国科研走到这一步之后,中国科研造就的那些受益,是由谁来享受的?第三个问题,是对第二个问题的反思。

  观察者网的叙事,最大问题就是,他只告诉你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中国现在有多牛逼。虽然它所要论证中国有多牛逼的那些数据,也是在诸多对立的观点之中,选择对他最有利的那一个,而并没有把对立观点并列标明出来。这是有悖于新闻伦理的(虽然他毕竟还是把这个数据给出来了,这点没有问题)。但是对于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谁担负代价,谁享受利益,他是绝对不会去讨论和触及的,他只看整体,不看阶级,也不看个体,这就先验地预设了国家就是全体为一人,一人为全体这样一个整体观。

  所以观察者网的那套叙事,无论他选择哪方面的选题,选择哪个领域的议题,到最后他都会有一个铁打不动的流水线

  第一,先把自己选好的那个观点和叙事引导好,就像我刚才阐明的那样,先把现象当成整体,先把这个引导好;第二,在诸多对立的观点和不同的数据评测体系中,找到他最希望找到的那个,找到他最想要那个,然后把其他的一概忽视掉;第三步,论证中国真牛逼。其背后一个隐含的预设是:我是中国人,所以,中国真牛逼,等于我真牛逼。然后一群小粉红,包括一些还蛮有文化的工业党人就开始颅内高潮。我当年就经常半夜看这个,饱蘸着盈眶的热泪,用鲜红的弹幕打下一句「此生无悔入华夏,来生还在种花家」,看见自己的弹幕融进一片红色的海洋里,感受到了同志之间春天般的温暖,沉醉在身处集体之中,因自我身份认同而造就的崇高感与喜悦当中。哇!真牛逼,种花家真牛逼,我也是小兔子,我真自豪,我也真牛逼。

  回到观网那个视频上来,我们分别对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第一,就是观网给的那个数据行不行。应该说,那个观视频所引用的数据源是《science》,作为全世界最主流的几大顶刊之一,它的质量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那个视频的问题在于,它开篇立起来的那个叙事结构是狭隘的,近乎误导,把通往更深层次对话乃至反思的可能性给堵死了。第二,《science》虽然作为主流的一个顶刊,本身很硬,但是否还有与之相竞争的其他的刊物?能不能把这些多元的信息源都并列出来?尤其是,要让我们看到和观网所选取的那套信息,那种数据相不同的另一套数据。

  就像我的朋友Y君所说的:第一,原始数据收集是注定失真的;第二,数据统计方法是可选择的;第三,统计结果的解读是有标准的。所以问题的实质,并不在于他已经做出来的这个图表(因为图表已经被做出来了),而是在于:第一,你是通过哪些数据,选择了哪些元素来制作这个图表的;第二,你是通过哪些手段,通过哪些方法把这个图表做出来的;第三,就是你解读这个图表的时候用的是什么标准。当然,这个视频里其实是分别对这三个问题都有回应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个视频看起来很科学,很有道理(因为只要上述三条都顾及到,是可以保证视频内容最低限度的逻辑性的),但是问题在于,这个视频所展示的,只是真实情况中的一种可能性,而能够成立的标准并不仅有这一种,这里以偏概全了。当然,一个科普视频做到这份上已经可以了,你可以批评我这是站在学术角度吹毛求疵。

  其实,我说到这里,对于观网那个视频本身的批判就已经结束了,我接下来要说的,是对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的看法。这两个问题虽然并不是观网那个视频所探讨的,但却是观网那个视频之所以能够产生的根本,也是那个视频所要掩盖的东西。

  先说第二个问题,代价问题。中国科研走到今天,是需要大量资源支持的,那这些资源从哪来呢?从中国国库里来,从中国地产上来,从中国人民的劳动中来。那么能不能再具体一点,是谁承担了这个代价?有没有一个可量化的标准?有没有人能把这个量化结果给做出来,让纳税人看一下?

  然后第三个问题,受益问题,当那些人付出了这些代价,把中国科研做到今天这一步之后,最终受益的是哪些人?

  我始终担忧的是,如果承担代价的那些人,和最终享受利益的那些人,并不是完全覆盖的,甚至完全就是不覆盖的,那这样的科研体制是否可持续?中国的科研能否这样可持续的一直发展下去?但是这些问题,是观视频是绝对不会告诉你的,他连做都不会做,他不会往这方面拍,因为他只要完成前面第一个问题的误导性叙事之后,他的任务就结束了。

  对话人:不好意思,从我的愚见来看,你所说的第二第三点我不觉得能很好的解释?那么请问能否说明下几百年来美国是如何一步一步的发展科技到如今这个地步的?哪些人付出了哪些代价?受益的又是哪些人?这个地方应该能好好地写不止一本书了吧?而且科学的做研究的话感觉这两个问题太难了。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问题?麻烦大佬指出,谢谢!

  再次声明,我不是啥大佬哈,我现在每隔三个月看自己,都还觉得自己三个月前是傻逼。

  你可能会困惑,为什么说代价的承担者和效益的享受者没有彼此覆盖,难道中国科研的发展成果没有全民共享么?首先,我需要对前面说的三个问题做一个定性。第一个问题是科学本身的问题,确切的说,是科学史的问题;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是社会问题,确切的说,是一个政治经济学的问题,所以这三个问题是不能混淆的。

  科研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虽然很多科研项目本身并不以应用为标的),一国之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的生活当然也会随之丰富和便利,但是科研成果所带来的便利本身,和科研成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两个东西,是可以分离的。举个例子,隔壁老王摆小摊卖煎饼果子,以前是用纸币交易,现在数字支付技术野蛮生长,直接扫码就完事了。数字科技的发展成果,从这个层面上看,当然是全覆盖的,当然是全民共享的,但只能说,老王的生活因此更方便了,而老王的家庭并没有因此而更富有,他和以前一样,还在继续卖煎饼果子,这一点在本质上是没有变的。也就是说,数字支付技术所造就的巨大经济效益,其实是被少数寡头收割掉的,在更根本的经济层面的意义上,我们当然不能说承担代价的和享受利益的人群同构。

  你可能会问,诸如老王之类的无数小人物,只是日复一日的卖煎饼果子,并没有对中国科研做出过什么突出贡献呀,老王什么都没做就自然地搭上了厉害国的时代快车,这还不够么,难道让直接对科研成果负责的群体获益不应该么?

  我只想在这里强调一个事实:是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建设了这个国家,是劳动人民用自己的税款养活了科研人员,是劳动人民让出自己的土地供给这个国家建设一切科研项目。要我们同意马克思所言「要把颠倒的世界重新颠倒回来」,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劳动者不仅天经地义地应该享受科研成果造就的便利,更天经地义的应该分享科技发展造就的经济效益。

  然后你问我,几百年来,美国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的。首先第一点,我说的是中国,不是美国。当然,你可以问我美国是怎么做的,这可能对我们回过头来看中国有借鉴意义,这个没有问题。

  首先,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我的知识储备,不足以回答第一个问题,不足以回答美国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的这个问题,因为这是一个科技史的问题,我在这方面所读的资料非常不足。

  然后,你更想问的应该是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就是谁付出代价,谁获得收益。这个我可以回答,因为我读过一些相关文本,我还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答案就是你想的那样,就是通过国际分工带来的国际剥削,让美国一步一步积累到今天。美国佬用的每一个苹果手机,每一个物美价廉的牛仔裤,背后都是第三世界那些人民的血汗和劳作,我从来没有否认过这一点。但是问题在于,我们不能说因为美国人这样,所以我们这样也是合理的,这本质是一种比烂逻辑——你看美国都强奸了也就那样,我们这才刚刚猥亵你就嚷嚷什么呀——比烂逻辑当然是不能成立的。

  尤其离谱的是,观网这个视频是对中国科研的赞颂,你想赞颂没问题,但是唱完赞歌不反思就不对了,尤其是,中国的科研领域,恰恰正是剥削率非常高的地方,有兴趣可以找找各大高校实验室的田野访谈,还有前一阵整顿学术腐败的新闻,问问为啥把导师/实验室主任叫做「老板」。搁种花家,免费烧研究生来换大佬发文章,已经不是啥新鲜事了,“你是来学习的,什么剥削不剥削,你不干有的是同学干,你还想不想毕业了?”。我在此只说一个事实,中国科研的受益人,是掌握科研生产资料的那些人,以及围绕这些人,产业链上的其他大小老板们。

  对话人:你说的很对,的确不能比烂。只是我其实一直在心中有个疑惑,就是就目前这种国际格局,中国这样体量的后发国家,应该如何发展科研?如何发展技术?来让多数人收益?

  这个已经不是科学问题了,这个还是社会问题,当然涉及会体制改革和文化传统。所以你之前说科研水平和体制没有关系的观点,不能成立。而对于本次科研问题(包括观网问题)的阐述,我刚才已经把该说的都说了,再往下聊,就是之后延伸出来的其他议题了,大半夜高强度用脑容易失眠,今天先打住吧。总之就是,少看观网,除非你的信息源足够多元,本人底子又足够厚实,能看明白他的叙事谬误(不单这家,这条普适)。行文至此,已经达到了我目前储备和视野的限度,余下问题,留待日后探讨吧。

  牧羽尘 二一年四月四日 对话

  二一年四月七日 整理于 狮心阁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