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忘记他们: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他们英灵永存!

2021-09-08
作者: 大国军情 来源: 知乎

  9月28日,@长影集团微博发布微博:我们很悲痛地通知大家,抗战老兵、长影老艺术家、全国著名表演艺术家刘世龙老师,因病于2017年9月27日23:20分在长春与大家永远的说再见了,“为了胜利,向我开炮”银幕上那位英雄儿女,永别了!

  长影集团所提及的这位逝世的老人,正是电影《英雄儿女》中饰演英雄王成的演员。50多年前,他在影片中喊出了“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在全军、全国人民心目中留下对英雄最珍贵的映像,激励了无数国人。艺术家走了,但他所塑造的经典形象永远不灭,英雄“王成”依然会活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为何刘世龙塑造的“王成”这个角色如此经典?实际上,这虽然是一个荧幕形象,但背后却有志愿军英雄们最真实的原型。那么,“王成”的原型究竟是谁呢?小编也对此进行过一番考证,发现其实至少有三位志愿军英雄与“王成”高度契合。

  赵先有

  赵先有,志愿军65军528团6连副指导员,1951年随部入朝作战。

  1952年秋,志愿军为了歼灭“联合国军”有生力量,破坏其可能的进攻,决定从9月18日开始,第一线各军按照统一计划各自选定目标,对“联合国军”班、排、连支撑点及个别营的防御阵地实施进攻,以求得歼灭敌一线力量,这就是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赵先有所在的六连奉命在开城地区执行作战任务,从当面联合国军手里攻下并守住67高地。

  经过精心布置,10月2日,志愿军以较小的代价攻克了67高地,但接下来就受到联军猛烈的反击,六连副连长、指导员先后负伤,赵先有奉命带领全连剩下的20名官兵死守阵地。

  联军先后集中一个营的步兵,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连续攻击了三天两夜。六连官兵在赵先有的带领下,击退敌人17次进攻,主动实施反冲击2次,伏击敌人一次,歼敌562人,给敌以大量杀伤,但自身也伤亡殆尽。

  到10月5日时,阵地上仅剩下了赵先有和一名通讯员刘顺武。此时赵先有身上已经有五处负伤,当敌人再次攻上阵地时,他命令刘顺武用步话机向团指挥所报告,敌人已冲上我阵地,要求团炮兵直接“向我阵地开炮!”战斗到被敌人包围时,赵先有用嘶哑却坚定的声音喊出:“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后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4岁,此战中,赵先有和阵地官兵全体阵亡。

  战后,赵先有被被志愿军总部追认特等功,他所在连队荣立特等功,并授予“英勇顽强、守若泰山的钢铁连”荣誉称号。19兵团为6连的刘顺武追记一等功,关景春、刘殿良荣记一等功。赵先有牺牲后,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与杨根思、黄继光等烈士安葬在一个墓区内。

  著名作家巴金在志愿军65军保卫开城反击作战全面胜利后,曾到该团采访过赵先有英雄事迹。不久后,巴金便在抗美援朝题材小说《团圆》用只言片语描述了一位叫王成的英雄,而《英雄儿女》正是由《团圆》所改编的。1991年巴金为赵先有烈士题词:“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 巴金 一九九一年八月二十日。”因此,很多人认为,赵先有就是“王成”的原型。

  于树昌

  于树昌,志愿军23军73师218团通讯连步话机员,1952年随部入朝作战。

  1953年5月底,为配合停战谈判,志愿军在前一段作战的基础上,加大对联合国军阵地的打击力度,力图以战促谈。这便是志愿军1953年夏季反攻第二阶段作战。其中,于树昌所在部队奉命攻击韩军第2师的阵地。

  5月29日晚,于树昌随团一营一连的一、二排组成的反击分队,对韩军据守的281.2高地及无名高地实施反击,当反击分队攻克无名高地后,前进受阻,天又亮了,撤退的路暴露在敌人火力之下,无法撤退。

  韩军集中了五倍兵力,在飞机火炮的掩护下进行了疯狂反扑,试图夺回无名高地,战斗异常惨烈。由于深陷敌后,阵地只能通过于树昌的电台与后方保持联系。于树昌通过电台呼唤火炮支援,给敌步兵以重大杀伤。

  但是由于敌火力猛烈,在坚持了很长时间后,无名高地上的志愿军官兵最终全部战死,于树昌也砸烂步话机后引爆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据218团人回忆,电台里传回来于树昌的最后声音是:

  “70米,50米,30米……再近些!”

  “团长,我的地堡被包围了!快打我的地堡!”

  从“王成”那句“向我开炮”的经典口号来看,于树昌的事迹很有可能也是“王成”的原型。

  杨根思

  杨根思,志愿军第20军第58师第172团3连连长的杨根思,1950年入朝作战。

  1950年11月,志愿军发起第二次战役,杨根思所在九兵团奉命在东线长津湖一带围歼美军王牌陆战一师。

  11月29日凌晨,杨根思带领一个排占领1071高地-东南小高岭,以狙击美军。小高岭阵地扼守美军南撤通道,是美军必须要攻克的阵地。而此时下碣隅里地区天气极为寒冷,志愿军甚至难以在阵地上构筑防御工事,只能硬抗美军优势火力。

  天亮后,美军在飞机、重炮、坦克掩护下,集中兵力强攻阵地。杨根思带领全排冒着美优势火力进行拼死阻击。战斗持续一天一夜,志愿军先后击退美军8次进攻,当弹药用尽,美军发起了第9次进攻时,杨根思命令负伤的通信员和另一位负伤的战士撤下阵地,然后自己抱起最后的炸药包,冲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

  1952年5月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并追授“特级英雄”称号。这是志愿军首个获得如此荣誉的英雄,其事迹也成为全体志愿军战士学习的楷模。

  杨根思的英雄事迹无疑对巴金有很大的触动作用,相信也是巴金心目中英雄形象的代表。在《团圆》小说中,就曾提过杨根思的名字。此外,小说提“王成”泼墨不多,却特别提了两句“(王成)年纪不过三十多点”“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

  考虑赵先有和于树昌牺牲时都才20岁左右,那么这个“王成”也有可能是将近30岁杨根思的形象。在《英雄儿女》影片中设计的“王成”手持爆破筒与美军同归于尽的情景,也与杨根思手持炸药包与美军同归于尽高度相似。因此,杨根思也一定是“王成”的原型之一。

  其实,在志愿军中,像“王成”这样的英雄数不胜数。十五军所编撰的《抗美援朝战争史》中有这样的描述:“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

  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哪支部队敢像志愿军这样自豪地宣称此类惊天动地的壮举为“普遍现象”呢?而既然是“普遍现象”,那么“王成”式英雄也就太多太多了。正是这些英雄的无畏牺牲,中国人民才在近代以来第一次在世界上赢回了尊严。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