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唯物论的超越

2021-08-17
作者: 士心 来源: 红歌会网

  思维定式中只有唯心论才是资产阶级意识,凡是与唯心论对立则是正确。这种思维定式,把唯物论当成了无产阶级劳动者的思想武器,殊不知,唯物论是资产阶级的看家本尊。对欧美生活的崇拜,理论上的屈服,根源来自唯物论。马克思哲学,是对唯心论和唯物论的超越,是以历史为参照体系的劳动创造生活物质学说,即历史唯物主义。

  人们对于唯心论警惕性高,而对唯物论反动之处了解较少。这是因为恩格斯《反杜林论》《费尔巴哈论》对唯心论批驳详细,俄国和中国革命成功后,依此建立了哲学体系。马恩当时理论上的敌手主要是德国唯心论,上升时期的英法资产阶级的意识—唯物论对无产阶级革命危害没有充分表现。第二是马克思称自己的哲学是新唯物论,人们从《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称《形态)只是对费尔巴哈感性对象的批判,没有注意到新旧唯物论的主体和本体论区别。感性活动与感性对象活动,这是人们注意到的细节,没有主体论本体论鉴别能力者,不能体察全部意味。第三,恩格斯在世时,从未提起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称《手稿》),看不到马克思对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双重超越,看不到从主体和本体论的详细论述。

  一个重要的观点,人同时具有物质和思维本质。人们接受前者不接受后者,原因就是唯物论的推理,世界统一于物质。那么我要问,物质有源头吗?物质有方向吗?物质运动是膨胀何时浓缩?这不但是哲学无法回答的,也是科学无法给予确定答复的。那么我们对世界的定义只能来自人的经验感觉,时空停止在某一节点上的感觉,理性对此的归纳和抽象。

  应该承认,人们既然可以感知物质自然,也就能认识对象。基于理性推理的结论没有错误,然而不要忘记人们在时空节点上的受限性—自然与社会两方面。自然方面,人本质之一是物质自然的,受一般运动支配。他的另一重本质思维意识,是在受限情况下的反思。从认识论角度看,真知在现象之后。受物质同一运动规律支配,人们的认知无法超越自然。社会是以维持类生存为首要,对生存没有直接关系的物质自然溯源,社会愿意给予多大的物质支持和舆论环境的宽容?人们对物质自然溯源,以时空节点而论,必然带有片面性。这种截止的片面感觉,何以确定它就是真理,并且是绝对的、不容置疑的?对于此节点后的人与自然,这是不是先置的思维?

  就人类的劳动创造趋势,随着人类活动不断拓展,思维意识逐渐接近自然规律。以相对论而言,人的认知在自然运动现象之后,这种认知只能是‘微积分’方式的接近,而不会是超越。那种自认为掌握自然运动规律者,无疑是自大狂妄,缺乏理性的谦逊和恭谨。现实中,他们的理论指导的实践结果,是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人类自然环境趋于恶劣,在自然科学应用和社会理论指导方面都显示出恶果。

  人是物质自然运动的特殊成果,特殊就在于其反物质性,‘类’思维发展结果,指导人们改变自然创造自己的生活物质,不是像动物那样只是直接利用自然成果。唯心论正确之处,在于知道‘人’是奇特物,有思维有意志,能改变自然与社会。其缺陷是不知道这种能力是如何形成的,黑格尔把这种能力视作原始存在。唯物论正确之处,物质自然不依赖于人,并且先于人的存在。此后推断出动物是物质自然运动的结果,这也是对的,为近代科学证实。但把人作为动物同类,则犯了把特殊混同一般的思维逻辑错误。没有看到人的反物质性,思维对人运动的指导性,对人类生存价值形成的历史过程。这种推导影响恶劣,抹杀思维的特殊性。唯物论不是从人的现实存在及过往存在—历史解析‘人’,而是把人视作一般物,那怕在深入一些也就是动物,看不到人的特殊本质-劳动创造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意识;所以他们的社会历史观充满猜测性独断,物质一元化推论呈现出唯心论特征。

  唯物论世界观,是把思维外化为对象,也就是把思维当成物质自然的实体存在。用马克思《手稿》的话:“自我意识的外化设定物性。”(2014版本101页)物性是自我意识外化设定的,是抽象思维,不等同于对象物。唯物论与唯心论一样,对思维与存在无法分清。思维在人的头脑里,物质自然存在于人体之外,是思维对象物。外界对象可以被人反映到大脑里,但大脑里的影像绝非是外界实存物。唯物论认识不到这一点,自认为可以把握全部外界,进入社会产生唯心论。他们是一线直推法,即所谓的一元论。思维既不是物质运动的直接产出物,也不是原始存在物,而是由人的特殊运动---改变自然创造自己生活物质的劳动产生的。一元论的物质主体和本体运动,推导不出思维的源泉,只能错误的认为思维与物质有直接的联系。

  马克思哲学的根基是唯生活物质的劳动创造,细读《形态》可以辨别出,实践由此推演开来,并且包含思维的劳动创造。社会真理一定从人们的现实生活及历史中产生。实践唯物主义如果断开与劳动创造的联系,则会湮灭马克思哲学的根本特征,变成实用主义。其二,实践与真‘理性’想通,在于实践者头脑中存在‘理性’,意识到了现实与理性差距,否则是盲目的实践。

  从笛卡尔开始,已经把人的两重本质揭示出来。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争执:‘思维与存在’归属那一端。而从马克思揭示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劳动创造社会物质运动看,归属那一端都是错误的。唯物论与唯心论就像双胞胎,每个人攥住母亲一个乳房,说这才是他妈。他们都错了,乳房是他们母亲哺育后代的源泉,只是身体的一部分。唯心论与唯物论各有其对错,全面肯定和全面否定都是错误的。唯心论把人作为哲学主体,思维是人的特殊存在,思维与对象的主客体关系论述无疑真确,有关人类存在发展的价值观和意志都是马克思哲学吸收借鉴的精华。

  马克思世界观,避开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等旧哲学的弊端。他不是把世界作为一种抽象观念,纠缠物质与思维何为本源问题,而是把物质自然作为人的活动对象,人的无机界来源。马克思把抽象的世界观念化为人们可感觉的对象,人们生活的对象来源。这一点在《手稿》得到丰富的表达。第三笔记本【共产主义】

  “······因此,人不仅通过思维,〔VIII〕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中肯定自己。

  另一方面,即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也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所以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份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因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因此,一方面为了使人的感觉成为人的,另一方面为了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手稿2014版83-84页)

  感觉的对象,生活的对象,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人们感觉到的对象,这样的思维是人的本质外化。这种外化是人们长期活动、人化自然的结果。社会是人对自然的纽带关系,必须结成这样的关系。这就是说人对自然关系,即受自然约束,也受社会约束,同时人们又在改善环境,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着社会。思维不是物质运动的一般结果,而是人运动的特殊结果,而且不是短期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两百万年。只是近代有了飞跃发展,唯物论错误的认为:当下的意识与对象关系是人类历史上物质与思维关系,有物质人们就会有概念、有认知。这种截止片面的认知论,没有‘劳动创造’的历史观点,与黑格尔的‘思维原始存在’类同。虽然他们承认,事物发展是个过程,而到实际应用时,却抛弃了人的历史发展过程。这种短路的思维意识考察,造成了物质与思维的直接关联。

  人们没有接触到的自然界,虽然也存在着,但对于人的生活、思维意识来说,该存在是“无”。就哲学思维而言,必须意识到当下:物质自然界的许多东西,不在人的生活与经验视界内。因此不能以人在时空节点上的认知,给物质自然界妄下结论,把带有主观猜测的抽象结论强加给物质自然。尤其是科学与哲学分家后,哲学需要对物质自然研究抱恭谨尊重的态度,不能假充内行,以先置的、‘无’知的、片面截止的抽象观点给物质自然界妄下结论。而唯物论包括继承的黑格尔辩证法却违反了上述客观谦逊的态度,妄言自己知道物质自然的规律,给科学界留下诸多笑柄。燕山大学的李子丰教授,以唯物辩证法来反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是典型笑料。以理性论证规范考察,这种反驳在立论自洽,事实他洽和续冾上处处漏洞,千疮百孔。科学和哲学论断都是可以修正和反驳的,人们正是基于这样的反思才不断进步。但是这种反驳和修正需要理性规范,需要艰苦细致的分析,收集证据,忌讳不合理性规范的独断、狂妄自大的叫嚣。

  马克思解析了前人弊端:哲学理性思辨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无理性的狂妄自大。所以他不这样看世界,而是从感性现实人的必须活动---劳动创造生活物质活动入手,以现实感性对象来描述人的对象---物质自然。马克思从‘人化自然界’解析人的社会历史性,把理性与感性结合,恰如其分的说明人与自然。

  “···但是,同样,无论劳动的材料还是作为主体的人,都既是运动的结果,又是运动的出发点(并且二者必须是出发点,私有财产的历史必然性就在于此)。因此,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一般性质;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2014版79页)

  马克思从劳动的角度看待自然与社会,劳动对象、劳动材料和人都是运动的结果。人需要维持自身物质延续,也必须知道与他人结成社会关系,才能保障生存。脱离开社会环境,人则返回动物路径。全私无公,说明文明社会后人的异化极端状态,丢失了遗传的根本基因—人道。马克思虽然承认物质自然先在性,物质自然是人的无机界,活动对象,人类存在基础,但他不从客体的角度描述人,而是从人作为主体、‘劳动创造’本体运动说明人、社会。这是马克思与唯物论分析的不同框架,不同路径。

  人们都是从思维和存在关系理解哲学,而马克思却说:“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它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人的个人生活和类生活并不是各不相同的,尽管各人生活的存在方式必然是类生活的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方式,而类生活必然是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个人生活。

  作为类意识,人确证自己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并且只是在思维中复现自己的现实存在;反之,类存在则在类意识中确认自己,并且在自己的普遍性中作为思维着的存在物自为地存在着。

  因此,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对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感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

  可见,思维和存在虽有区别,但同时彼此又处于统一中。”

  思维意识和物质存在都是人的本质特征,不能从对立的角度看待,而应该从人的必须感性活动及其历史看待,他们统一在劳动创造活动中。从上述解析看,马克思哲学与唯物论有着本质的不同。首先他不是以思维意识或物质存在关系作为自己的哲学起点。第二他不从物质自然运动角度看待世界和人。第三,他不以认知辩证法作为能动性工具,而是以人的劳动创造活动作为改变自然和社会的动力。马克思认为,认识是劳动创造的衍生活动,实践包含物质劳动和思维活动。

  黑格尔的客观唯心论和辩证法并非一无是处。首先是以人作为哲学主体。第二以外界对象的变化作为认知标准。第三辩证法把人的发展看做过程,改变了以往AB随意互相调换的视角。马克思:“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做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做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人自己的劳动的结果。”(《手稿》2014版98页)

  马克思也自觉地意识到,黑格尔执着于传统形而上学的逻辑理念世界这一本体论前提,它所理解的劳动只是“精神的劳动”,因而“它只是为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这种历史还不是作为既定的主体的人的现实历史”(《手稿》2014版94页)

  有人会问:谁生出了第一个人和整个自然界?马克思是这样回答的:“你的问题是不是来自一个因为荒谬而使我无法回答的观点。请你问一下自己,那个无限的过程本身对理性的思维说来是否存在。既然你提出自然界和人的创造问题,那末你也就把人和自然界抽象掉了。你假定它们是不存在的,然而你却希望我向你证明它们是存在的。那我就对你说:放弃你的抽象,那末你也就放弃你的问题,或者,你要坚持自己的抽象,那末你就要贯彻到底,如果你设想人和自然界是不存在的,〔XI〕那末你就要设想你自己也是不存在的,因为你自己也是自然界和人。不要那样想,也不要那样向我提问,因为你一旦那样想,那样提问,你就会把自然界和人的存在抽象掉,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许你是一个假定一切都不存在,而自己却想存在的利己主义者吧?

  你可能反驳我说:我并不想假定自然界是不存在的;我是问你自然界是如何产生的,正像我问解剖学家骨骼如何形成等等一样。

  但是,因为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产生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在实践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手稿》2014版88-89页)

  唯物论以那半吊子认知,来溯源人与自然界。这都是来自抽象的思维方式,不肯给科学家留有余地,与资产阶级一样狂妄自大。读一读哈耶克的著作,里面充满对资本主义的辩护,把资本主义当成社会的自然选择,而把社会主义说成是唯心论。其理论本质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资产阶级唯物论。马克思的理性思维,结合现实人的本体运动,以对象性活动说明人与自然,这就是人化自然观。这个思路一直延续到《形态》,他的哲学主体和本体一直没有变。关于人本质,他一直是两分法,即思维意识与物质存在是人的统一。《形态》中论及根本分工,正是以人的思维活动与物质劳动的分离为标志。由此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根本分工,管理与劳动的壁垒,劳动与享受的分立随后产生。这就是人的异化,社会的异化。没有人的二重本质,人的异化到人的解放,商品拜物教,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都无法论及。

  《形态》“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因而,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当然,意识起初只是对直接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之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分工也发展起来。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消灭的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形成”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

  我们从这一大堆赘述中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上述三个因素即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而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则只有再消灭分工。”(《马恩选集》1995版第一卷81-82页)

  有人以《形态》是成熟马克思哲学为依据,说该著作阐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也就是说决定论来源于此。那么马克思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却是消灭根本‘分工’。马克思没有从物质或生产力方面去提出社会解决方案,这也可说明,我们肯定误读了著作,没有从人本质两重性,文明社会历史分期,去解析社会存在和生产力问题。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23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