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下乡吃派饭“与“派干部,下乡吃饭”

2018-04-15
作者: 恨资 来源: 微信“文革那些事儿”

  我的童年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度过的,那是一个火红而纯真的年代,有追求而又有信仰的年代。那时,我们在物质生活方面虽说没有现在富足,但我们吃得放心、学的轻松、玩得开心,不用担心食物里面有这毒素,有那药剂;也不用整天埋在书堆里失却了幼时的童真;更不用害怕碰到人贩子将你卖到黑工厂或黑妓院。总之,一切都是美好的,人民安居乐业,工农商学兵都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对未来充满了幸福美好的向往,都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在那个年代,我所经历的事情太多了,但大多随着时间的流逝忘却了;但有的却并没有被岁月的锯齿所磨损,相反在记忆的大脑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迹,历久弥新,永志不忘。那就是共产党的好传统好作风——干部下乡吃派饭。现在想起来,真是令人感慨:那时共产党的干群关系真可以说是鱼水深情啊!而这种融洽的干群关系正是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磨炼才逐渐形成的,也是我们取得革命成功和建设胜利的宝贵经验。

  文革时期干部下乡吃派饭,是那个年代留给我的最美好的回忆。那时的干部体现的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是真正的人民的公仆,是真正的毛主席和共产党的好干部。干部下乡吃派饭,是一种严格的制度,无论哪一级干部都要认真执行,不管你是中央的、省里的;还是县里的、公社的,都要不折不扣执行。我记得那时干部下乡要自带铺盖卷,凭一张组织开的介绍信到驻点大队(相当于现在的村委会)报到,也不用车接车送,报到后就由大队干部安排在房子比较富裕的社员家里住下。住的问题解决了,吃的问题就挨门挨户轮流在社员家中吃派饭,每户招待一天,社员吃什么下乡干部就吃什么,没有任何的特殊。饭后,下乡干部都要自掏腰包按规定付给社员饭费和粮票,从未有白吃事情的发生。

  这种干部下乡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良好作风,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是革命干部对毛主席的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群众路线的最好的贯彻。那时的干部一心想着群众,一心为着群众,视人民为亲人,当然,人民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他们不搞特殊,没有特权,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在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他们与人民群众结成了浓厚的革命友谊。由于他们直接生活在人民群众当中,所以他们了解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况,了解农民的真实生活,他们向人民推心置腹,人民也向他们倾吐心声。人民相信:他们是毛主席派来的好干部。所以那时农村社会稳定,村风民俗纯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到处呈现出社会主义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

  想对比时下的干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他们早已忘记了人民群众、脱离了人民群众。他们也下乡但那仅仅是作秀而已,他们坐豪车、住酒楼、吃海鲜,一个个肥头大耳、腰鼓肚圆,他们见了老百姓就烦。他们周围有一级一级的官员陪着,有各色的服务员伺候着,至于工作只不过是装装门面,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他们热衷于洗头泡脚蒸桑拿,这阵儿还在乡下,不一会儿就现身于闹市,反正现在交通发达了,又有的是豪车,油门一踩,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至于人民群众的疾苦,那里还在他们心上?他们高高在上,俨然一副老爷的派头。于是老百姓对他们敬而远之,有心里话也不跟他们说,当然他们也不想听老百姓说,他们很忙、他们很烦,他们没有功夫听老百姓絮叨这些“小事”,他们早已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早已忘记了谁是自己的衣食父母。他们不再与老百姓盘腿而坐、促膝谈心,他们早就烦得不行,如今他们傍的是时下“红得发紫”、“香得醉人”的地主、老板、大款、工头之类。对此,咱老百姓就纳闷了:为什么同是共产党的干部,可做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这究竟是哪儿出了问题?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就应反思。为什么同是共产党的干部,一个视人民为亲人,而另一个却视人民如仇人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是世道变了?还是咱老百姓的思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如今凡事都要“思想开放”、“与时俱进”,这真是让人想得脑袋仁仁都疼,老百姓实在是太不明白这个世道了。那么,谁能告诉我,这究竟是为什么?!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