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研学旅行”——《毛主席是研学旅行的典范》系列访谈录之二:阳国利馆长访谈录

2018-05-25
作者: 阳国利 张伊 来源: 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

  中红网编者按:作为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于3月21日遍地黄花的春分时刻,在韶山毛泽东广场正式启动了“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就此次活动和相关问题,中红网记者对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长阳国利进行了采访。(编者按结束)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长阳国利(中红网张伊摄)

  中红网: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国家相关部门大力提倡“中小学研学旅行教育活动”,您如何看待“研学”?

  阳国利:2016年12月,国家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文旅委等11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推进中小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意见》的颁布意义非常重大,它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其目的非常清晰,就是要培养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国家就是要通过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在学校的教育是素质教育,提倡“立德树人”。“树人”教育措施很多,既离不开课堂的知识、书本上的知识,也还有社会实践,这其中就包含我们现在所说的研学实践教育。要使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实际情况,要参与、要实践,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有思考能力、实践能力、接地气的人才,就不能缺少社会实践。在国家培养人才工作中,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在两个重要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一个是道德、价值观的问题,一个是社会实践能力的问题,研学实践教育恰恰就是针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而来的。

  

  韶山毛泽东广场。毛泽东铜像成功地再现了人民领袖毛泽东出席开国大典时的风采。(中红网张伊摄)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专题展区(中红网张伊摄)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生平展区(中红网张伊摄)
  
  毛泽东同志故居。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直至1910年的秋天离开这里外出求学。1925年6月,毛泽东在这里召开了秘密会议,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中共韶山支部。(中红网张伊摄)
  
  南岸私塾,距离毛主席故居约100米远。这里是毛泽东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也是毛泽东人格形成的起点。这里留下了他少年时代的印迹。(中红网张伊摄)

  中红网:以游学或者研学的方式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韶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毛主席在此度过了他17年的青少年时光,从游学到研学再到革命实践,堪称游学(研学)的典范。您能介绍一下毛主席游学(研学)旅行的典范事迹吗?

  阳国利:2017年,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被国家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社会影响力及教育影响力都十分重大。毛主席是革命文化的代表,毛主席纪念馆是红色文化高地、理想信念高地,作为这样一个实践教育阵地,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是研学活动开展的一个最佳的目的地。

  现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在打造、建设和发展研学基地工作上有两个重要方向。一是,毛主席本身就是一个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典范。他不仅重视读“有字之书”,也重视读“无字之书”。比如,他在青少年时期就从事劳动生产,在学校读书时,他多次游学并组织新民学会会员开展勤工俭学,这些方面的资料很多,故事很多,纪念馆藏相关文物、资料就达数万件,这些光辉的事迹本身就是研学的好教材。二是,韶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诞生地,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拥有丰富的研学教育实景资源,有许多与毛主席少年活动相关的历史遗址和纪念性建筑,生平展区和专题展区(即遗物馆)再现了毛泽东同志辉煌的一生,这些是研学很好的现场体验资源。

  毛主席一生重视实践,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毛主席通过大量的学习、实践,在很早的时候就树立了救国救民、救亡图存的伟大志向,并且,按照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他呕心沥血的工作,认真理性的思考,从中国实际出发,从中国社会最底层出发,始终坚持为着中国人民的独立自由、民族复兴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勇于奉献和牺牲的革命精神,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他对理想信念的坚持从来没有动摇过,尤其是他选择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毛主席就是这样一个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为中国绝大多数人做出奉献、努力奋斗的人。毛主席这样的人生道路,这样的坚定选择,这样的坚定信念,最后取得了这样伟大的成就,这个源头,他的初心,他的使命就是从韶山开始的,从与中国会社会实际接触中开始的,而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就是对毛主席历史全景的一个详实记录。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展板之一。(中红网红色图库)

  毛主席堪称现今青少年研学旅行的典范。面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的时局,1910年,16岁的毛泽东就写出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诗句,以明心志。1911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湘乡驻省中学,在省会长沙,第一次知道了“社会主义”这个名词,对社会改良相当感兴趣。1912年,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湖南全省高等中学,在这里,写出了迄今留存于世第一篇完整的文章《商鞅徙木立信论》,该文联系社会现实,提出了“利国福民”的理论。1913年,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毛泽东和蔡和森成为老师杨昌济最为钟爱的两个学生,实现了杨昌济“欲栽大木拄长天”的宏愿。此时,毛泽东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书本和课堂,他的人生指针开始指向广阔的社会,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之气油然而生。在岳麓书院,毛泽东经常和同学一起到爱晚亭读书、讨论现实社会问题,特别是岳麓书院《实事求是》匾额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1915年秋,毛泽东还以“二十八画生”的名义,在一些校园张贴“征友启事”,要求结交的朋友能刻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一时间,才华横溢的毛泽东成为一师校园出类拔萃的人物。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展板之一。(中红网红色图库)

  1912年,毛泽东在湖南省立高中写出了迄今留存于世第一篇完整的文章《商鞅徙木立信论》,老师要求全班传阅。该文联系社会现实,提出了“利国福民”的理论。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展板之一。(中红网红色图库)

  “经世致用、躬行实践”的湘学士风,对青年毛泽东有很大影响。他怀着救国济民的抱负,苦学励志,探求大本大源,读无字之书。1917年暑期,毛泽东和萧子升一同外出“游学”。他们相互倚重、砥砺前行,坦诚相见、不分彼此,徒步漫游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进一步了解社会和人民疾苦,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写了许多笔记。回校后,同学们称赞他“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可以说,“游学”为毛泽东日后养成调查研究作风,打下了坚定的基础。也正是“游学”,耳濡目染,手写心记,使得毛泽东对当时的社会实际有了重要的认识。

  中红网:1918年,毛泽东创立了新民学会,确立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进行革命活动。您能详细说说新民学会的情况吗?

  阳国利:新民学会是五四时期较早成立的进步社团之一,也可以看作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典范。毛泽东逐渐成为学会的核心人物。新民学会从发起到成立,渗透了毛泽东的心血,也成为毛泽东由青年学生向社会活动家过渡的显著标志。满怀改造社会思想的毛泽东与蔡和森、张昆弟等人在岳麓山下设立了工读同志会,过起了半工半读的生活。在这个“新村”里,财产共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人人平等、互助友爱。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展板之一。(中红网红色图库)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展板之一。(中红网红色图库)

  不久,毛泽东和新民学会张昆弟、罗学瓒、李维汉、罗章龙、萧子升等24名青年从长沙启程北上,参与杨昌济、吴玉章、蔡元培等人组织的赴法“勤工俭学”。并先后参加在北京大学、保定育德中学、河北蠡县布里村、长辛店留法预备班的学习。毛泽东起草了一个湖南青年留法勤工俭学计划,还为他们四处奔走、筹措路费。

  10月间,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到李大钊任主任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后来,他受陈独秀、李大钊和马克思主义书刊、新思潮活动的影响,着力于新文化,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逐渐把目光主要转向俄国。为此,毛泽东组织了“留俄队”,先后派出大批湖南青年赴红色俄国学习。毛泽东坚持深入了解中国实际国情与研究、学习外国经验相结合,对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都采取分析的态度,这也成为他以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契机。

  1919年,在五四运动中,毛泽东担负起了组织湖南学生运动的工作,有力地声援了北京的爱国运动。7月,在《湘江评论》创刊号,毛泽东发表了《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他明确提出:人民群众发动与否,是决定一切革命胜负成败的关键,民众的大联合是改造国家、社会,谋求身心彻底解放的根本方法。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雏形。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展板之一。(中红网红色图库)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展板之一。(中红网红色图库)

  1920年7月,毛泽东回到长沙,与易礼容等创办文化书社,旨在以最迅速、最简便的方法,向大众介绍中外各种最新书报杂志,宣传新思想、新文化。8、9月间,毛泽东等组织俄罗斯研究会,在湖南等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12月,留法新民学会会员在“改造中国与世界”道路问题上,毛泽东致信蔡和森,提出“俄国式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展板之一。(中红网红色图库)

  从游学到研学再到社会实践和革命的洗礼,此时的毛泽东对改造中国的道路已了然于胸。毛泽东将其变成“改造中国和世界”,这不仅成为新民学会的宗旨,也成为毛泽东的毕生追求。

  中红网:毛主席的研学经历对他的日后的人生道路有什么影响?对现今青少年起到了怎样的榜样和引领作用?

  阳国利:毛主席注重调查研究的事例还有很多。他出生在农村,从小在家里劳动的时候就知道,如果要想真正了解一件事情,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到这件事情的内部中去。在他读书、参加革命后,他的这种观念始终没有放弃,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研学”,在实践中去体验、去参与、去感知,去收集素材,做出正确的、理性的思考,然后再返回实践中来。他深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的一种基本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民主集中制。这些都是毛主席早年研学的一个继续和提升。

  此后,毛泽东参与了建党和领导工农运动等。在革命过程中,又多次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比如,1925年,毛泽东经过调查了解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7年春,毛泽东对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湖南农民运动进行了实地考察,写出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8年毛主席上井冈山后,做了宁冈、永新等几次重要调查,比较著名的有“寻乌调查”。1930年从峡江去吉安布置工作,在东塘、大桥、李家坊、西逸亭等4个乡(村)的调查等。1952年10月,毛泽东利用中央批准他休息一周的时间骑马视察了黄河,这是建国后,他第一次出巡。视察后,毛泽东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他对黄河怀有很深的感情,曾无限深情地说:“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呵! ”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展板之一。(中红网红色图库)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展板之一。(中红网红色图库)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展板之一。(中红网红色图库)

  毛主席之所以那么努力地去学习实践,是因为他对这个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后,认识到这个社会迫切需要改造。比如,在他第一次研学过程中即获得了对社会的一个基本感知:老百姓民智未开,社会闭塞。1915年,他就预测与日本“20年,非一战不得以图存”。他还说:“我们只有磨砺已待日本。” 1937年,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这位24岁的师范生果然言中。可以讲,正是在1917年前后,毛泽东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果只是在书本上,毛主席是不会学到这些东西的,他深入社会,深入实际之后,才知道了中国社会的状况。他认为,如果要想改造社会:“不是从枝枝节节上去改,而是要从根本上、去追求大本大源上去改。”实际上,就是国家的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的治理模式上的改变。所以,我们很难想象,没有这样一段经历,毛主席不会横空出世,也不会有那么多伟大的想法。

  毛主席正是通过努力学习与社会实践,每天不断地获得新知识、新认识,逐步明了大方向和正确的道路,并形成信念和理想,且始终如一地坚持。他在不断探求正确道路的过程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比如,1927年发表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此时,毛泽东已参加革命,这是他学习和实践的一个继续、一个升华。他深入5县调查研究、实践考察,其原因是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社会革命呼声很高,当时一个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农民被发动起来,由广东开始的农民运动迅速发展到全国,他们要求把这个封建反动势力、地主豪强进行压制,“打土豪、分田地”。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触动了封建地主阶级以及与封建地主阶级相联系的新兴的资产阶级,包括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与国民党的上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坚决反对农民运动、反对土地革命。此时,正是国共第一次合作,共产党的高层也害怕与国民党的分裂,也极力反对土地革命。他们一起讲:“农民运动不是好得很,而是糟得很”,是“痞子运动”。但毛主席认为不是这样,因为,早在1925年,他回到韶山开展了8个月的农民运动,在韶山创立了中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韶山特别支部。在这个过程中,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认为中国最根本的问题是农民问题,是土地问题,是绝大多数中国农民根本利益的问题,如果他们的问题不解决,那么,革命就不会成功,这是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得到的一个重要认识。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反对那些错误的思想他就十分有底气,为了实地求证,1927年初,他再次深入实际、再调查研究,所以,才有了湖南五县农民运动考察的行动,他的思想进一步的升华,获得了更多的认识,比如:农民问题、土地问题、农民武装斗争问题、农民政权问题等,这些问题得到解决,革命才会深入,中国革命才会成功,才能解决中国人民大多数人的问题。这些都是毛主席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认识的结果。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农村武装割据”等思想,以及在秋收起义后,毛主席带领部队到井冈山,最终创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毛主席的这些行为和思想就是因为他多次深入农村进行调查,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地去考察、去认识、去总结而形成的。

  所以,从上面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出来,我认为研学实践活动是契合了培育革命人才的一个思路。从早年毛主席成长的历程看,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通过学校的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学习和研究结合起来、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国家培育人才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中红网: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作为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近年来,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积累了哪些经验?

  阳国利:韶山具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近年来,我馆始终坚持政治性、教育性、公益性相结合,在社会宣传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比如文博和毛泽东思想研究、陈列展览、文物收藏、文物保护、文创开发、阵地讲解、党性教育等方面,中宣部、国家文物局、省委、省政府等上级领导对我们的工作相当满意,给予了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同时,我们在场馆的建设、基本设施打造和服务方式创新等方面,目前也都走在了同行的前列。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荣获国家多项殊荣,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等等。去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奇葆到我馆视察,高度肯定了我馆的工作。中宣部在调研过程中认为我馆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经验值得其他纪念馆借鉴。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也对我馆进行视察,看到我馆文物保护措施安全到位、利用好、影响大,高度肯定了我馆的工作。他还关心地问我们“工作中有没有困难”。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去年国家文物局在确定“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时,我们当之无愧。国家文物局一共上报了三家单位,还有曲阜和布达拉宫,我馆排在首位。

  

  1996年9月,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被评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彭昶摄)
  
  2017年11月,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被评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红网红色图库)

  中红网:韶山纪念馆是如何结合自身优势打造“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

  阳国利:在取得上述成绩和扎实的工作基础之上,我馆又结合长期以来在青少年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面已积累的经验及国家11部委联合颁布《意见》文件,自去年以来,我们有针对性的、重点的在开展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打造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首先是,教学场馆及设备设施建设。因为每一批到我馆参加研学的学生人数很多,大约有800-1000人。为了适应这个要求,我们在现有场馆的基础之上,配备了8个教室和相应的桌椅、多媒体、音响、空调等,保证能够同时容纳800-1000人规模的教学。在后勤保障上,我们建设了研学餐厅,保证800-1000名学生的同时用餐。

  还有特别重要的一项就是:打造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特有的研学实践教育品牌课程。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成功与否,课程打造是一个核心环节。一是,是否具有教育性。能否让党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社会等放心满意;是否能够通过这样的研学实践活动,使同学们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促进他们的道德规范、人文素养、思想观念的形成,也就是说要通过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培养他们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这是党和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社会最为关心和关注的。研学实践课程是不是真正结合了学生的特点?适应了学生的需求?在这方面我们下了足够的力气和大量的经济支出。

  目前,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发和设计的精品研学课程主要有:三个仪式:敬献花篮仪式、开班仪式、结业典礼仪式;三堂课:励志修身、情景演绎、诗词大会。由于研学学生有小学、初中、高中不等,我们分别开发了小学、初中、高中等9个版本的课程。

  这些课程的设置与学校课堂课程设置不同,一是借助于毛主席的事迹或诗词,进行励志教育,说明毛主席是怎样从韶山走出去?是怎样立下救国救民的理想?他的人生道路选择又是怎么样的?这些都很契合我们今天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二是,我们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特点,同时,从实践教育方面我们又结合了学生的参与性、体验性、寓教于乐的特点,使课程具有教育寓意,启发学生认真思考,使学生能够学习到在学校和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和思想。这些课程的设置应该比较成功,已经过实际演练,效果还不错。

  二是充分考虑家长满不满意。平时学生每天在学校读书方式比较单一,现在学生走出来,参加研学的实践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所能学到的东西,比如,对社会的责任,感恩、奉献的精神,他们是不是也能仿效毛主席在少年时就立下志向呢?这些都是家长特别关心的。对社会的责任心、对自己的责任心、对家长的感恩心。还有教育部门和家长、老师共同关心的就是通过这些参与、社会体验和实践活动能够体现他们的能力:动手的能力、思维的能力,这就要求研学课程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课程的打造上全面考虑到了这些方面的因素,要让学生自己喜欢,清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通过实践思考比较选择,坚定自己的信念,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感受毛主席“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地去思考我应该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为家庭,我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我要立一个什么样的志向?我的人生道路怎样去走?关键是这样的课堂他们不讨厌、不排斥,在这样的氛围中不自觉地接受了知识、道德、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信息,不是灌输式的,而是自觉自主的。这就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现在我们就在向这方面努力。

  由于研学活动的规模比较大,需要很多人力、很严密的组织,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安全的保障、后勤保障、卫生保障、以及我们的人员培训等等。湖南省韶山管理局领导对此予以高度重视,我们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也是举全馆之力,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经过5个月的精心准备,现在,这些内容我们已全部到位,也已经具备了开展研学实践活动的能力和条件。这些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前期的充分准备工作证明,我们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对中央政策精神的思考和落实还是比较到位的。

  

  湖南省韶山管理局领导高度重视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这是局长晏晓明、副局长汤光强、付维华、副巡视员萧国梁等领导观摩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立志成才礼》仪式演练后,与同志们合影(中红网张伊摄)
  
  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副巡视员萧国梁主持召开韶山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总结经验交流会(中红网布铁威摄)
  
  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副巡视员萧国梁、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长阳国利、副馆长龙剑宇以及相关负责同志就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打造“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标准化建设情况现场办公,并对教学环境、硬件设施、安全举措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建议。(罗华摄)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研学示范课程展示后,省韶山管理局付维华副局长就落实场地改造、建设好教师团队、做好课程开发提出了指导性建议(罗华摄)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副馆长龙剑宇研究员为宣教部讲解员及研学相关部门和人员就研学课程的开发作生动的培训讲座(黄为摄)
  
  清晰明了的韶山毛泽东故居导览图、研学旅行综合活动路线图和研学旅行课堂分布图(中红网张伊摄)
  
  容纳500人的多功能厅教室(中红网张伊摄)
  
  毛氏公祠体验课堂。(中红网张伊摄)

  1925年,毛泽东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创办农民夜校20多所,这是最早的一所。中厅为夜校教室,杨开慧曾在这里讲过课。

  

  毛鉴公祠体验课堂。(中红网张伊摄)
  
  毛鉴公祠体验课堂。(中红网张伊摄)

  大革命时期,湘潭特别区第三乡农民协会设此。1927年1月7日下午,毛泽东考察韶山农民运动时,第三、四两乡农民协会在此召开了几百人的大会欢迎毛泽东。毛泽东站在戏台上发表演说,赞扬韶山农民运动搞的好,并分析了国内外形势。他号召大家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要靠自己动手解救问题,要彻底消灭封建地主阶级,打倒军阀,赶走帝国主义。1950年5月,毛岸英代表父亲毛泽东回韶山看望乡亲,曾在祠堂内住宿。

  

  温馨舒适的研学旅行教室(中红网张伊摄)
  
  温馨舒适的研学旅行教室(中红网张伊摄)
  
  研学餐厅入口标牌。(中红网张伊摄)
  
  优雅的就餐环境和美味可口的饭菜(中红网张伊摄)

  中红网:3月21日,我们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实施了“寻伟人足迹,立成才志向——韶山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启动仪式”,老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反响都很好,活动很成功。您认为它将会对青少年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阳国利:3月21日的启动仪式是对我们前期准备工作的一次检验。目的就是“寻伟人足迹,立成才志向”。我们是按照全流程的服务进行的一次全程演练。同时分成四个组,从仪式到课程到演绎,包括餐饮等全部过程。我们还邀请了一些媒体、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的老师和部分学生家长,全程跟踪。大家的反响都是很不错的,学生自己也很满意,基本上达到了我前面所讲的几个目的。

  我觉得它对青少年所起到的作用就是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引导作用。就是在伟人精神、伟人风范、伟人业绩、伟人思想的环境氛围中他们不自觉地向这方面发展,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对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我认为他们一生都将无法忘记。比如,我们有一个环节就是在毛主席遗物馆做“小小志愿者”的现场讲解。学生被推举出来,现场对展品进行讲解,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有一个学生在讲《毛岸英遗物》故事的时候,他自己都被感动得哭了。人民英雄的这种牺牲奉献的精神、这种爱国为民的精神、这种榜样的力量,对于青少年来讲,就像在他们成长期间开了一朵美丽的鲜花。他们的人生现在还是一张白纸,需要我们去给他们点种,去给他们培土。教育是一件很大的事情。

  二是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和价值信念的熏陶,更是他们亲自的参与,比如,我们的学生在“祠堂说理”的全程演绎中,分成两个组,亲自去演绎毛泽东早年期间在祠堂跟族长据理力争的故事,让学生感觉到为正义、为公平敢于去争取。这需要学生首先敢于在大众面前去说,二是同情弱势群体,是否敢于去为他们打抱不平,这些一方面要说要做,还要投入真情实意。当然要让他们知道毛主席不是胡闹,而是要去说理。加上他们亲自的参与,包括我们其他的课程,他们都要亲自去表演、互相配合来完成这些课程,在这样的实践参与的过程中,锻炼他们动手的能力、现场思辨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景感悟能力,这种亲身现场体验是他们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所以,从这两方面来说,研学实践活动对学生的作用很大、影响也很大。

  

  “立志成才礼”仪式后学生合影(中红网张伊摄)
  
  阳国利馆长为参加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学生代表授旗(中红网张伊摄)
  
  向毛主席铜像敬献花篮(中红网张伊摄)
  
  生动活泼的《毛泽东诗词大会》(中红网张伊摄)
  
  《学习主席:好读书 读好书》励志修身体验课程(中红网张伊摄)
  
  小小讲解员在讲述“毛岸英的遗物” (中红网张伊摄)
  
  同学们倾情演绎少年毛泽东“祠堂说理”的故事(中红网张伊摄)

  我们的研学实践课程还有实景参观环节,比如到我们纪念馆看毛主席的遗物,学生们非常感动,国家主席那么简朴、那么亲切、那么勤学、那么勤政为民、那么公私分明,这就是引导。学生们到了毛主席故居,看到毛主席早年的劳动、生活、早年革命、工作的场地,亲身感受到毛主席从小就有志向、很勤勉,学生们耳濡目染,自觉地向伟人学习,上正轨走正道,这些也是研学实践活动对青少年的教育手段之一。

  在我们的诗词大会课堂,有毛主席早期的《赞井诗》、《出乡关》等,毛主席在《出乡关》中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那毛主席在少年时为什么就有这样远大的志向呢?在诗词大会的课堂上就讲得很清楚,毛主席通过学习、通过实践,他了解了外面的时局大事,了解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怎样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国家、为社会、为广大的人民去奋斗。为什么呢?毛主席他当年看了两本书,一本是《盛世危言》,一本是《论中国有被列强瓜分之危险》的小册子。郑观应1894年编写的《盛世危言》,是一本关于维新变法的书。在当时,中国已经面临亡国灭种的境地,中国应该怎么做?是继续守成?还是变革图强?这本书给的答案是要进行全面的变革!怎么变?不仅仅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且要从政治经济制度上、从文化教育上来学。在政治上,他主张要建立议会式的君主立宪政体;在经济上,要采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教育上,要设新式学堂;在文化上,要办报纸等等。这样一本书,毛主席有幸在当时看到了它,可以说为他的思想打开了一扇天窗,唤起了他的政治觉悟。他就认识到:我们的国家原来已经落后到了这样一种地步,我们要怎样往前走?这样一个生活在韶山的青少年、一个根本没有接触到外面信息的农家子弟,通过这样一本书,打开了他的眼界、打开了他的思想。他看到《论中国有被列强瓜分之危险》的小册子,中国的附属国朝鲜、越南竟然被日本、法国抢去了,中国的台湾也被日本割占了。当时,毛主席看到这些,心里很痛。他1936年向美国记者斯诺回忆说,他还一直能记得这小册子的开头第一句:‘呜呼,中国将亡矣!’毛主席就认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以,这个时候,他的父亲要他到田地里去干活、到外面去当学徒、学做生意,毛泽东是坚决拒绝,他再也不愿意在农田里干活了,也不愿意到外面去经商发财了,他要继续读书。他请求他的亲戚、他的老师、他的朋友去做通父亲的思想工作,终于复学,然后再到湘乡、到长沙去读书。在离行之前,就写了《出乡关》这首诗。这个道理,我们通过“诗词大会”给学生讲后,学生知道了这个故事背后这么励志、这么感人的情节,这也是他们今天或今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在面对困难或者诱惑时该怎么选择?如何选择正确的道路,如何坚持做正确的事?比如,玩游戏很开心,那么,学校的“书”是不是还要读下去?是应该坚持还是放弃呢?在正当读书时期,是选择坚持念书,还是选择弃学?是要自己的幸福,还是要为国家奉献呢?有没有国家的概念,有没有社会的概念?这些学生他们就会进行比较、会认真思考。因为,毛主席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一个成功的伟人的励志故事摆在面前,这些都会对学生有起到引导和激励的作用,我认为是很有力量的。

  在诗词大会上还有一个课程就是讲毛主席青年时期,行游天下,读“无字之书”的故事。通过我们的诗词大会课堂的讲解,学生自己也觉得收获很大。1917年暑期,毛主席在长沙一师读书时,与“学长”萧子升,徒步外出游学,历时一个多月,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他们当时是带着探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经济状况、长学识、长见识这样的目的去游学的。当时,毛主席他们是故意不带钱去游学,当然我们今天的学生不可能这样去走,但是深入实际、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去,去了解社会,这一点特别值得今天的青少年好好学习,这在前面已经说了,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当然我们的老师在教学是会特别提到安全的问题。

  最后的“立志成才礼”仪式,学生进行非常神圣、非常专注、非常隆重的庄严宣誓。这不是简简单单的宣誓,而是在伟人风范的引领之下,说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心声,学生们一定一辈子不会忘记。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大家都在各自丰富多彩的人生道路上前行,但是,这个丰富多彩前提是要走正确的道路,大方向不能错。我们比较自信的是,韶山毛主席同志纪念馆有这样的优势教育资源、红色文化正能量,在研学实践教育中一定能够充分影响这些中小学生,我们要在千万条的人生道路上给他们指明正确的道路,走上人生的正轨,这也是我们的目的。这些仪式、课程就是最好的载体和形式,就是要这些学生上正轨、走正道。我们的党和政府、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长自然也希望这些学生变成一个这样的人,就是要通过这样一些环节不断地去引导他们、矫正他们、激励他们、鼓舞他们。

  所以,我们的教育部门能顶层设计出这样的教育方案也是一件非常正确的事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这项工作做好,落实好。

  (作者简介:阳国利,系湖南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党支书记、馆长)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