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革命者的操行

2019-08-17
作者: 吴淑娜 来源: 红歌会网

  一个革命者的操行,影响着共和国几代人。

 

  她,就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志。

  在宜章县城湘南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纪念馆里,有一张老照片。透过这张黑白老照片,我们看到了一位清秀美丽、衣着时髦而讲究的女子,她身上散发着由内而外的优雅气质。然而,在她那楚楚动人的美貌背后,却有着钢铁般的意志。

  曾志,1911年出生于湖南省宜章县城,原名曾昭学,1926年,考入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报名时改名为“曾志”。有同学问她为什么要改名时,她回答说:“我就是要为我们女性争志气!”。不久,15岁的曾志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党领导的衡阳暴动,接着上井冈山,从此走上了血雨腥风、曲折坎坷的革命道路。纵观曾志的一生,她不但是在为女性争志气,更是完全把自己交给了党和人民。

  “党和国家利益至上,个人利益无足轻重”的奉献精神

  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她是巾帼不让须眉的湖湘奇女子,更是悄然绽放的铿锵玫瑰,为了革命,她不得不一次次泣血含泪,放弃母爱。

  1928年4月,曾志跟随朱德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当时她已经怀孕四个月。出生殷实人家的曾志,拖着沉重的身体,和战友们一起干着重活。建设“红军医院”时,她挺着大肚子,和大家一起上山砍木头、背木头到村里。就连黄洋界保卫战的时候,怀孕六个月的曾志依然参与送信、送饭、救治伤员,和战友们战斗在一起。也许,再没有什么能比一个怀着身孕的女人在战争中出生入死更让人惊心动魄了。

  这一年的11月,曾志经历三天三夜的难产痛苦之后,产下一名男婴,但产后大出血伴随高烧不退,她大病了20天,终于死里逃生。闯过了生死大关之后,曾志又面临更加残酷的选择。当时,井冈山斗争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敌人不断增兵,大有不把红军彻底消灭决不罢休之势,部队决定撤离井冈山。这时,曾志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孩子送人!就在大部队撤离井冈山之前,曾志将生下刚26天的孩子送给了一个叫石礼保的红军做儿子,石家将孩子取名为石来发。

  1931年11月,曾志生下了第二个儿子,暂取名“小铁牛”,意思是像铁牛一样坚强。曾志带着儿子和丈夫一起前往厦门。此时厦门中心市委急需活动经费,曾志将刚出生60多天的小铁牛,“卖”了100块大洋。在送出孩子之前,曾志和丈夫带着孩子一起到照相馆照了一张全家福,顺便也拍了一张单人照,现在纪念馆挂着的这张照片就是当时拍下的。

  1933年,在闽东开展游击斗争时她再次忍痛将出生才13天的第三个儿子送人……

  在很多人看来,她是一个多么冷血的母亲。可是在1952年,当曾志重新看到自己儿子的那一刻,她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一句话也说不出,24年的牵挂和思念,都在刹那间迸发了。那一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冷血”的母亲隐忍在心底多年的撕心裂肺的痛。并不是真正的冷酷无情,只是在党和国家的利益面前,个人利益在她眼里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正如曾志所说的:“只要为了党的利益和需要,我可以舍弃一切,包括生命。”、“我不仅是一个女人,更是一名战士”。

  “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

  曾志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经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期间也经受了种种误解和磨难。但是,她没有被误解和磨难打倒,依然牢牢坚守着对共产主义的信念。

  1935年间,闽东苏区失陷,身患重病的曾志与上级组织完全失去联系。曾志尝尽了失群孤雁的辛酸苦辣、仿徨烦恼,但始终不曾气馁,历经20个月的千里跋涉,终于在上海重新回到组织怀抱。然而,正是这“离开闽东”之事,曾志被长期指责为“政治动摇”。由于这一所谓严重的政治历史问题,她在党内蒙受了长达40年的反复审查。

  第一次审查,是在1938年。那时,曾志历尽千辛万苦刚回到党怀抱,受党组织派遣,与刚获释不久的陶铸在湖北应城汤池创办了训练班。曾志任支部书记,训练班名为培训农村贷款指导员,实际上成了我党的“红军大学”。正当他们的工作风生水起时,曾志被莫名其妙的撤职,无瑞受到党内处分。

  第二次审查,是延安整风后期的所谓“抢救运动”。在持续1年4个月的监禁审查中,曾志成了“审查重点”,蒙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巨大屈辱,但她没说过一句违心的话,没流过一滴眼泪。延安整风结束后,曾志向毛主席打了报告,要求到敌后工作,用行动甚至鲜血、生命来证明对党的忠诚。她把年仅4岁的女儿陶斯亮托付给一位长征老红军抚养,抱着赴死的决心,毅然决然地奔赴敌后战场……。在几乎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尽管曾志依然背负着这个沉重的政治包袱,但丝毫不影响她对信念的执着。

  1954年,曾志被任命为中共广州市委工业书记,她积极向广州市委、广州省委递交审查资料,要求接受审查。1956年,省委组织部在经过严密谨慎的审查之后,广东省委做出结论“曾志同志1935年春离开闽东与党失去联系,主要是因病到白区治疗,同时又正值敌人大举向闽东苏区进攻,交通断绝的战争环境所致,并非动摇逃跑。曾志同志离开闽东后并未消极,病好后仍继续寻找党组织,进行革命工作……曾志同志历史清楚,政治上无问题。”1957年1月21日,中央组织部对此结论批复:“同意”。

  第三次审查,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曾志离开闽东的这段历史,又使她成为陶铸专案的“有关案犯”,认为曾志离开闽东的经历与陶铸有关,受到了中央专案组长时间的所谓“审查”。身处逆境的曾志与陶铸,身心遭到严酷的冲击和折磨,但他们仍坚持自己的信仰。经过长时间的审查,至1979年10月,曾志的冤屈终于得到澄清,调查意见认为:

  “曾志的政治历史不存在疑点,其对党组织的忠诚毋庸置疑,党组织原有结论依然成立。”曾志得知组织的评价以后,百感交织,潸然泪下。

  曾志在她漫漫的革命生涯中饱受了误解,却从来没有对党发泄过不满和悔恨,依然信仰笃定、不忘初心。正如她所言:“我对我选择的信仰至死不渝,我对我走过的道路无怨无悔。”

  “清正廉洁,大公无私”的博大胸襟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有一尊曾志的铜像,上面写了这样一句话:“毛泽东的儿子能去朝鲜打仗,我的儿子为什么不能当农民?”

  1987年,曾任中组织部副部长的曾志再次踏上井冈山的土地,而她的儿子石来发仍然是一个农民,并且当了一辈子的护林员,不辞辛苦地巡逻在崇山峻岭之中,为管理和保护好井冈山的绿色森林而兢兢业业地工作。1987年底,她的孙子石金龙来到北京,希望奶奶能为他和父亲及家人解决“农转非”问题。面对孙子的要求,曾志沉默了很久,才对孙子说:“金龙啊,我们现在桌子上吃的饭菜不都是农民种的吗?农民不能少啊!”.......从此,石金龙再也没有向奶奶提过任何要求,安心当了一名垦殖场的农民工。

  在拒绝孙子的请求时,曾志的内心也一定是矛盾的、煎熬的,面对心存愧疚的儿子,她何尝不想给予更多的照顾来弥补曾经缺失的母爱?解决一个商品粮户口对于身居高位的她来说又是多么轻而易举的一件事。可是,她是一名共产党员,她要坚守共产党人大公无私的原则,她要以身作则践行公平。她不能用自己的职位为亲属徇私,只能用一份无言的大爱感化孙子安心扎根在井冈山。

  曾志的女儿陶斯亮在《写在母亲曾志百年诞辰日》中这样写下对母亲的认识:“她很单纯地认为入党不是为当官而是干革命,当官不是谋私利而是为人民服务。她一生唯一看重的就是‘共产党员’这四个字。对她而言,这不仅仅是个称呼、是块招牌,她是以此四字立身、立德、立言、立行的。‘我是共产党员’,是她一生中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正因为她把自己只当作一名共产党员,所以当她退下后,就很自觉很自然地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百姓而不谋取任何特权。”

  “胸怀天下、心系人民”的优良作风

  曾志在闽东山区工作时多次身患重病,幸亏当地群众的保护才活了下来。她曾感叹,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无私救助和保护,自己恐怕一百次也死过了!曾志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这种恩情放在心上,把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刻在心里,并用实际行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参加土地革命时,她带领农民保卫队打地主为贫苦人民分土地。在闽东地区工作时,她主张土地革命,因地制宜,从大众利益出发,提出少数民族与汉族同等对待,按人口平分土地,极大地激发了少数民族人民参加革命、支持革命的热情。解放后,在武汉、广州工作期间,她深入矿井、深入车间了解情况,甚至钻进70多度高温的炉膛与工人一道检修。在下放粤北农村劳动期间,她还把每月定量供应的米和油全部交给房东,自己经常饿肚子,让房东一家多吃点。两年后她离开时,全村群众依依不舍,泪流满面为她送行。1983年,曾志离开工作岗位后,仍然把党和国家的大事牵挂在心头。她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和义务教育普及工作,尤其关心条件艰苦的革命老区发展,把革命老区的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和人们生活水平改善当作自己的事业,做出了许多实质性贡献。对于家乡的发展情况,曾志也一直牵挂着,在年事已高时还积极到家乡宜章调研,帮助解决宜章发展的难题。

  “彻彻底底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操

  1998年,曾志在重病中写下遗嘱《生命熄灭的交代》,安排自己的后事:“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在家里设灵堂;京外家里人不要来奔丧;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无用的火化;骨灰埋在井岗山一棵树下当肥料;另一部分埋在白云山有平印的那块大石头下。三个月后再发讣告,只登消息,不要写简历生平。”当年6月21日,曾志在北京溘然长逝。原本可以在北京八宝山安息的她,却选择了安静地回归井冈山。7月1日,陶斯亮和家人遵照母亲的嘱托,将曾志的部分骨灰送回井冈山,撒在小井红军医院左侧的小井红军烈士墓旁过一处僻静的山坡上,小小的墓碑旁种上了一棵柏树,墓碑上分三排镌刻着“魂归井岗  红军老战士  曾志”这几个字。

  女儿陶斯亮处理母亲后事后,整理曾志的遗物时,发现了叠得整整齐齐的87个信封,上面放着一张字条:这些钱是组织发给我的工资,除去我生活上的花费,其余的全部在这里。请转交给老干局,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告诉组织,这些钱都是干干净净的。她还告诫女儿陶斯亮,共产党员不应该有遗产,她的子女们不得分她的这些钱。

  都说:“雁过留声,人死留名。”曾志却摒弃旧的思想观念,以一个彻底唯物主义者的生死观来对待自己的后事,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曾志对自己的后事定下了那么多“不”,体现出她崇高的国家观念和人民观念,体现了她是一个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

  曾志为党为人民付出了70余年的心血,无论多么艰辛都未放弃过理想,特别是在党组织对她有过误解、受了不公正待遇时,她仍对理想不失信心,为了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生的信念支撑着她走过无数坎坷,最后成为了久经考验的忠诚的优秀共产党员。

  作者简介:吴淑娜:女,宜章县文物管理所副所长。联系电话:1387559805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