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国情,也是国策

2019-12-07
作者: 周华明 来源: 红歌会网

  最近,江苏一位县教育局长的一篇交流发言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发言题目是:抓应试教育有错吗?15000字,洋洋洒洒。它表达了以下几个观点:

  1、在基础教育阶段,在中国当前的高考体制下,抓教学成绩,抓应试教育,有错吗?2、应试教育提倡的是厚积薄发,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十年寒窗苦读,是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3、作为乡村教育工作者,我们面对的,大多是农村的孩子,他们需要通过学习改变命运,那么抓应试教育,有错吗?4、当今社会,所有这些提供公平向上机会的通道,大都要经过考试这个关口,所有这些考试也都要经过艰辛的学习。5、自古学生苦,不努力拼搏凭什么就有收获?应试教育,用分数说话,个人认为还是当今最公平的选择人才方式。6、如果你投胎技术不好,那么,不要怨天尤人,你就好好学习吧。

  作者说他曾拜访了苏北、苏中的几个县区教育局长。大家对抓教学质量,认识一致,都觉得基层县区必须把高考作为第一要务。他说,平时还有领导善意提醒,说你可以暗地里使劲抓教学抓成绩,但是,对外一定要大力宣扬素质教育,否则,人家会说你这个局长的认识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格局还有待进一步撑大。

  于是,他颇有感慨地说:“我有些纳闷,我们党一向提倡实事求是,如果觉得是正确的事情,大家都在做的事情,为什么非要鬼鬼祟祟,偷偷摸摸?为什么非要说一套做一套?好像应试教育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

  一个教育局长如此为应试教育站队,言论有点惊世骇俗,当然也引来不少教育圈的批评声音。不过,他也代表了一些基层教育领导的心声,表明了他们抓不抓应试教育,总是处于两难的地步,而怎样抓素质教育,又有着诸多困难和迷惑。

  高考,是国情,也是国策,是必须面对的现实。世界上对教育能有影响的国家,只有芬兰没有高考。可见高考是个国际性的问题。高考怎么考,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这就是几十年来我国中学教育“应试”的基本现状。

  考试就是筛选。一选出类别,二选出层次。考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考什么;二是考试方法,怎么考。二者结合起来,就无形中成了“应试”的指挥棒。

  学生应试也有“章法”。若考题只在书的内容中原生态选出,学生则通过死读书来应试;若考题类似于书上题目又有不同,学生则通过多做题以触类旁通来应试;若考题来自于课本又变化于课本,学生则通过多研究新题型和解题新思路来应试;若考题源自于教材又结合于社会与实践,考生则要通过学好教材并参与一定的社会实践来应试。

  学生应试有了好成绩,就可以遴选专业再深造,提高学业水平,获得就业机会,升高就业档次。教师所做的,就是想方设法指导和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因此,高考对教学的影响与潜意识的引领,必然地反应到教学第一线。

  鉴别“应试能力”的标杆是是什么?是分数。用分数说话是一种不够准确也不甚正确而有待于改进的公平,也是目前公平指数较高而最为大众接受的公平。学生努力提高应试能力,理所当然。而怎么提高,则是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界反复研讨、反复实践,乐此不疲的课题。

  其实,提高应试能力并不等于“应试教育”,只有对提高“应试能力”的追求畸形发展,超越了正常,达到了极致,物极必反,就成了“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是什么?是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几千年来的科举制度当是“应试教育”的根源,一试可致仕做官当老爷,可成名光宗耀祖,故历史上“应试教育”创造了很多或让人羡慕,或让人悲戚的故实。当我们想到当年《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再想到后来更多“范进”的影子,又想到当前诸多的“范进”式弊端,我们终于发现,应试教育,可以引导学生苦读书,也可以生产出一流的技术人才,却无从培养出真正的科学精神,无法造就创造性未来的天才。值得强调的是,应试教育尤其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不能适应现代国家发展的需要。因此,社会上出现不少愤激应试,痛恨高考的现象,如有让孩子退学,或留学,或家长离职在家专职指导孩子自学等。而更多家长,即使是专家、学者们都无奈且忍受着,希望教育能彻底改革。因此,对于“应试教育”,我们必须远离它,抛弃它。

  我们针对性提出了“素质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重点并不在具体教法上,而在理念以及与之相吻合的教育模式上。

  素质教育不排斥考试,也需要“应试能力”的提高。那种“素质教育”就是搞搞“活动”或学一点琴棋书画的认识,甚至说一种“伪命题”,都是一种肤浅,或是一种曲解。就基础教育来说,素质教育希望考试考出来的高分获得者是文化课成绩和综合素质兼具的佼佼者。当然,我们对抓分数已是轻车熟路,而综合素质评价方面争议却较大。很多人担心造成新的不公平,导致社会不稳定。更担心素质教育走向虚伪,其危害性更甚“应试教育”。这些都引起了教育高层的注意。现在,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已经启动,有所突破,有所斩获。从中央到地方,全体教育工作者们都在知其难为而为之地不懈求索着。

  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有“一线一点”两个问题。“一线”是什么?是“课程与教材---教育、教学方法与模式---评价与考试”的教育系列流程。“一点”则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教育布局”、“教育人力”、“教育管理”、“教育督导”等对“课程与教材”与“评价与考试”进行的设计和实施。

  回顾我们的基础教育,基层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能在教学技巧上想点子,在教学艺术上有追求,在“教育、教学方法与模式”上见功夫。他们可以成为教育改革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但是不能担任教育改革的主角。教改的主角,只能由能作顶层设计的国家和政府担当。因为流程的前端“课程与教材”与后端“评价与考试”都是由国家和政府决定。教师运用政府规定的课程与教材教学生,然后接受政府规定的评价机制和考试,这其中教师怎么“改进”、“改良”,也只能局限在“教与学”这一范围之内。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前不久说:“目前全国上下从幼升小到高考正在深入进行的一系列重大历史性教改,都是中央顶层设计的结果。”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国家通过命题原则的变化,试题考察侧重点的变化,已经让我们感受到老师带着学生啃课本,学生死读书,读死书,都不可能得高分了。相反,那些阅读量大,知识面宽,生活阅历丰富,动手能力强和创新思维好的学生,可能他平时成绩不很高,但在高考中却脱颖而出。

  这就说明,以“考什么”为主体内容的考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整体水平。所以,人们说高考是“指挥棒”不是没有道理的。

  与此同时,国家在“怎么考”上也作了新的规定:高考科目将采用“3+3”模式,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3门(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政治6科中选3科)学生自主选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构成,作为高等学校录取的基本依据。将高中学生的综合评价内容作为招生录取时的参考。从“招分”转向“招人”,打破过去以分数录取学生、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这也意味着,高考命题及考试形式体现“素质教育”的程度越高,学校在其引领下“素质教育”的水平也就会越高。当然,高考制度改革是个大课题,越到后面,挑战越大,难度越高,做好殊为不易。因此,新的规定只是一个突破,它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一个接受检验的过程,一个优化成熟的过程。

  总之:国家给什么课程与教材,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天经地义。考试怎么考,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也顺理成章。否则,就要乱套。要实行素质教育,就必须先提高课程“素质”和教材素质,再提高考试和评价“素质”并达到和谐统一。而考试“素质”,又直接与教育第一线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改的成功与否。如果到了某一日,考试的结果不只是检验了学生的答题能力,而是让能学习、会学习且综合素质较高的考生拿到高分,让死记硬背的考生拿不到什么分,那么,基层教育的领导和教师还会搞什么“应试教育”?

  了解到这些,我们再看上述这位县教育局长,他将工作目标定位于“成就孩子更好的人生,为国家培养更有力量的下一代”已属不易。而他不反对素质教育,却公开为“应试教育”站台,除了没有从理论上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进行准确的把握以外,在学校工作中也没有找到素质教育的抓手,更没有找到抓“素质教育”的感觉。在此之外,他的矛盾的说法和做法,也表明了他在工作实践中遇到了无所适从的尴尬与左右不得的无奈。

  我们相信,这个问题将会逐步并尽快得到解决!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