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司号兵张继润评传》连载(一)

2020-05-27
作者: 赵云常 来源: 红歌会网

  谨以此书献给伟大光荣正解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赵云常 著

  【作者简介】

  赵云常,男,生于1960年,原在国家税务总局灵丘县税务局工作,现退休。山西省作协会员。主要作品有长篇纪实小说《狮吼平型关》(团结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中国人的税收密码》《有晚上 有早晨 这是第N天》长篇报告文学《啊 中国黑鹳之乡》(入选《2010年度中国报告文学精品集》)《新农合•中国农村医困破局之路》(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税收学术论著《税论•2008公民税权手册批判》(获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优秀出版物奖)电影文学剧本《读书郎毛泽东》《狮吼平型关》《一个日本共产党人的反战之殇》《苦麦仙子》《孤岭村的税收情》等。另有影视作品《千年古县灵丘》获全国地名故事类微电影一等奖;《丁山村的纳税人》获2013年全国公益微税收宣传推广活动作品三等奖,同时获山西省总工会2013“中国梦•劳动美•幸福路”微电影大赛故事类二等奖;《争做一流公民》获全国税收宣传动漫大赛三等奖。

  目录

  序言:缘起

  第一章 他有一个心酸的名子:狼孩

  第二章 八路军来了

  第三章 在红色文化熏染下成长

  第四章 日本鬼子种下的反抗种子

  第五章 战争阴云下的红色少年

  第六章 告别故乡

  第七章 娃娃新兵连

  第八章 老区来的新兵

  第九章 训练场上小精灵

  第十章 红色教育

  第十一章 走向解放的战场

  第十二章 第一次参战

  第十三章 在野战医院

  第十四章 司号精灵

  第十五章 在战斗连队成长

  第十六章 解放正定

  第十七章 转战阳泉

  第十八章 破解敌人的号谱

  第十九章 强攻徐水

  第二十章 吃大鱼去

  第二十一章 激战清风店

  第二十二章 成长

  第二十三章 在诉苦教育中提高

  第二十四 重返9连

  第二十五章 路过家乡

  第二十六章 解放太原

  第二十七章 开向大西北

  第二十八章 平凉战斗

  第二十九章 马家山立大功

  第三十章 西北剿匪

  第三十一章 跨过鸭绿江

  第三十二章 再立大功

  第三十三章 开城斗顽

  尾声

  序言:缘起

  为一个经过战争洗礼,被战火锻铸过的普通战士写传,尤其写的还是评传,并非心血来潮。朋友圈里的人都知道,近些年我正在筹划写一部名叫《灵丘百姓志》的书,雄心勃勃地想要为有史以来被历代官府和文人骚客忽略的最最普通的灵丘老百姓立传。

  我要写一部灵丘百姓志的想法,得到了朋友们的赞赏和支持。有一天,我大哥赵云雾在得知我要写这样一部书后,专门打电话告诉我说:过去他在灵丘县农工部工作的时候,曾经在县委大院的门房里见过一个老干部,此人是一位战斗英雄,在部队里是个号兵,由于吹号的原因,四十多岁了,满口的牙齿都掉光了——实际上这位老英雄在28岁的时候牙齿就掉光了——我大哥还给我讲了一段老人在朝鲜战场上的战斗故事:一天,由于战斗激烈,老人所在连队好多战士伤亡,连首长相继负伤,敌人眼看就要冲到阵地前沿。情况紧急,躺在战壕里的老人不顾自己也已经负伤,取出腰间的铜号,对着天空,用力吹起了冲锋号。战壕里负伤的战士听到号声,猛然跃起,向快要冲上来的敌人一阵猛烈射击,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此后,他代理连长指挥剩下的伤员打退敌人五次进攻。这位老同志是谁?由于时间久了,我大哥已经记不起名子了,他让我设法找一下这位老同志,把这位老同志也写进我的《百姓志》里。

  我被大哥讲的这位朝鲜战场上老英雄感动了,便写了一个寻人启示式的短文,发到灵丘县百度吧和微信朋圈里,让网友帮我找到这位老英雄。文章发出去不久,就有网友告诉我,咱灵丘县真还有这样的英雄,名叫张继润,离休前在灵丘五交化公司工作,现在已不在人世。灵丘县前女副县长刘改先同志也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我要寻找的老人她知道,石矾村人,娶雁翅村的媳妇,跟我一样,也是雁翅村的女婿。刘改先县长还十分热心地与有关方面联系,为我查阅张继润的档案资料提供方便。灵丘组织部白部长更是对我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和帮助。我的好友,灵丘县委宣传部高玉师同志和张继润老人过去是邻居,住前后院,两家经常来往,并且关系不不错。他也打电话过来,对我说,他对老人非常熟悉,特别愿意为我写张继润前辈提供帮助,并帮助我找到了张继润前辈的后人。再后来,我又见到了张继润前辈的战友张守成,战友杜玉珠的女儿杜海堂等知情人士……如此这般,一个鲜活的革命战斗英雄,激动人心就向我走了过来。

  张继润是山西省灵丘县上寨镇石矾村人。石矾村是一个深藏灵丘大南山深部僻静的小山村。他出生时,腐败无能的清朝庭早已被推翻,坐天下的国民党表面牛B哄哄,实质却昏庸无道,没有能力保护好中国人民。在他儿童时代,日本人侵略了中国,侵略了他的家乡。最初从山外传来的是一个个日本人杀人放火,奸淫妇女,抢劫财物的消息,后来八路军三五九旅来到了他的故乡,并把旅部设在了他们村庄。从此石矾村这个默默无闻,静悄悄地藏在深山里的村庄,便成了抗日的红色村庄。共产党和八路军在这个村庄播种了抗日的红色文化。在抗日红色文化的浸染中,张继润成长为一个愿为解放全中国、全人类而战的红色少年。那时候,他人小志气大,个小气度宏,虽然军大衣穿在身上还不能完全领起来,却要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走出山外,跟着共产党为穷人打天下。领兵的部队首长看他个子矮,人小力薄,不想带他出去,要把他辞退,他说啥也不回去。中国共产党最大的能耐就是人尽其才,到了部队后,部队首长根据他人小机灵,腿脚灵活,心眼活泛的长处,安排他当了一个司号兵。

  司号兵,在中国人民军队中曾是一种作用很特别的通信兵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初创时期就有司号兵。当年,在军营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司号员鼓鼓嘴,千军万马跑断腿。”这是战士们玩笑的说法。那时候,作为一个号兵,当他把冲锋号吹响的时候,看到的一定是一个个猛虎般跃起的勇士汇成的冲向敌人的铁流,看到的一定是取得胜利的辉煌。

  在中国人民军队的军史上号兵创造过许许多多传奇。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在朝鲜,1951年1月2日晚10时,中国人民志愿军39军347团7连固守釜谷里南山,英军来复枪团向7连发起了营、连规模的7次攻击,7连最后弹尽粮绝,仅剩下7人,连里干部全部牺牲或负重伤,司号员郑起代理指挥。当英军又发起进攻时,郑起突然吹起了冲锋号,震撼山谷的军号声把英军吓傻了,纷纷抱头鼠窜,退到了山下。这时,我军增援部队赶到,大败英军来复枪团。如今郑起立过战功的军号,作为一级文物还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

  张继润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也创造过一个类似的传奇。那天,在激烈的战斗中,许多战友牺牲了,剩下的为数不多的战友又都负了伤。尤其是连长和指导员也负伤了,一时,阵地上没有了战士们战斗的身影,出现了极为悲壮的寂静。敌人看到阵地上已经没有人战斗了,以为把阵地上的志愿军已被全歼,就端着枪,没事似地向阵地冲来。那时候张继润负伤也躺在阵地上,耳听得敌人离阵地越来越近,预感到阵地有很快被敌人占领的危险,心里一急,从腰间取出铜号,用劲吹起了冲锋号。阵地上躺着的伤兵听到号响,忘掉了伤痛,抓起手中的枪,立即站起,投入战斗,把子弹射向敌人,把手榴弹和爆破筒向敌群猛掷。敌人没想到劈头盖脑一阵弹雨,手榴弹和爆破筒也落在他们的人群中怒放,便吓破了胆,纷纷掉传了头,退了下去。此战战场上的战友只有张继润一人活了下来,其余指战员全部牺牲,但他们光荣地完成了战斗任务,看着阵地上战友的尸体和他们流下的一摊摊鲜血,他向战友跪下,用灵丘人的礼节,重重地磕了几个响头,然后一个人扛着战旗从阵地上下来。为此荣立大功。

  张继润在部队待得时间最长的连队是普察冀野战军2纵4旅12团3营9连,后编为19兵团65军193师579团3营9连。那是一支红色的战斗部队,有着红军的血脉。其前身为1930年1月组成的红6军,后改为红1军团1师。1937年改编为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后扩编为八路军独立第1师,并兼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抗日战争后,后改编为冀察纵队第6旅、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4旅。1948年第4旅与由晋察冀、冀察热辽军区地方部队编成华北野战军第8纵队,1949年改编为解放军第65军,下辖第193、194、195师。该军先后参加了平津、太原、扶眉、陕中、兰州、宁夏等战役。1951年,第65军入朝作战,担任守卫开城任务。1953年回国,驻防河北张家口。领袖毛泽东,元帅朱德、林彪、聂荣臻、罗荣桓,中国人民军队中人高级将领杨成武、杨德志、郭天民、邱蔚、王道邦等,都亲自带过这支部队。用过去的话说,这是一个革命的大熔炉。在这个大熔炉锻铸过的士兵,绝对不是等闲之辈。

  张继润首先是一个优秀号手,他吹号的技艺高超,达到了绝妙的境界。他把铜号吹得神乎其神,出神入化。他吹出的号声,或激越,或激昂,或悲壮,或平缓,都把自己所在的连队,按照领导的指令,及时准确地带入了应当保持的最佳状态。该冲锋时,一连人马是一群勇猛的雄师;该撤退时,一连人马是一群富有灵性的游鱼;该休息时,一连人马又是一群潜龙。部队每一次大大小小的战斗,都有这个号兵跃动的身影,都有这个号兵的一份战绩。

  在部队,他还是一个出色的神枪手。马家山一战,他一气射死37个敌人,荣立大功。在每一次的战斗中,他不怕死,枪声一响,全身便进入战斗状态,身处枪林弹雨,立时忘记了自己,忘记了爹娘,忘记了一切,整个心事都集中在了枪的准星和枪托前的扳机上,一战下来,他的灭敌记录,总是连队里靠前的。有时是第一名,有时是第二名,有时是第三名……

  转业到地方后,他依然为人正直,性情直爽,一是一,二是二,属于那些小精人,两面人常常诟病的“直筒子”“一根筋”。这一点,经常令一些人不快。

  他一生热爱党,热爱人民。遇到坏人坏事,损害党和国家利益的事,损坏人民利益的事,轻则责骂一顿,重则与之斗争。

  他也热爱领导,特别是热爱自己的上级领导。他一生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来没有往领导的衣兜里塞过一分钱。也就是说,他没有制造过一个糖衣炮弹,轰击过任何一位领导。他认为,一个领导的政治操守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人民的敌人才用糖弹轰击他们。

  张继润特别同情穷人,经常把前来要饭的乞丐叫进家里,奉为上宾,让穿着一身脏衣物,浑身臭哄哄的乞丐与全家人一起吃饭。

  他保持了一个解放军战士,热爱人民的本色,碰到有谁有难有急,必然伸手相助。有一次,他在银厂村下乡,一个村民掉进了井里,他毅然下井,冒着被井壁獠牙似凸出来的随时可能掉下来的石头砸着脑袋的危险,把掉井的村民救了上来。

  张继润老前辈一生很低调,像所有最普通的人一样,只有在他的生活、工作圈内的人知道他。他不好炫耀,也不大爱讲自己的事情,要不是他很年轻就掉光了牙,人们也许不知道他曾经是一个志愿军战士。要不是经常有病,人们也许不知道战争损坏了他的身体。

  他退伍后带回来一布袋勋章、军功章,共计十一枚,一摇哗啦哗啦响,可他从来没有挂一脯子炫耀过。他把它们很随便地往墙角里一扔,然后就不管它们了,老鼠想啃就啃,花猫想叼就叼。他的大儿子小时候喜欢踢毽子,别的儿童的毽子用两个铜钱和马鬃来做。他的大儿子想做一个毽子找不到铜钱,就把他的军功章找来,在中间钻个孔,顶替铜钱,做了毽子,他见后笑笑,从来不张口骂儿子,更不会伸手打儿子。

  国家曾以他的一次作战经历,出版过一本《独胆英雄张继润》的连环画。他像此前任何一次听到表扬一样,一点儿也不挂在心上,竟然没有卖上一本,保存起来,作为传家宝传给子孙后代。他的儿女们在回忆他时说,他平时并不爱向子女讲述自己在战争年代的故事,如果有谁问起,他们的爸爸就会说,问这些事干什么?如果他把那些事讲出来,人们就会把他当做英雄捧起来,可他不屑这样做。

  有一次,笔者和他的两个儿子采访他的战友,原雁北公安处副处长张守成老人。老人说,我们那时候打起仗来不害怕,怕事后回忆,因为怕回忆死去的战友的鲜血。张继润生前不爱讲自己的战斗故事,恐怕也有这个原因吧?国家曾经为他出了一本连环画,他不去卖上一本,拿来炫耀,恐怕也有这个原因吧?

  他的儿女们追忆他们的父亲时说:父亲一辈子同情穷人,最跟穷人好,家里吃饭时,如果院里来了乞丐,总要把乞丐叫到家里,像贵宾一样把乞丐请到炕上,非得让人家滋润地饱饱地吃上一顿,他的脸上才满意地挂上笑容。

  ……

  我在组织部查阅张继润的档案时发现,部队对他每次评语的第一句话都是“该同志作战勇敢”再读下去,全是正面评语。一个为了人民翻身得解放,奋勇杀敌,舍身亡死的英雄,跃然纸上。而在他退伍回到的地方行政机关,对他的鉴定评语却有一些异音。比如“该同志不大团结同志,态度有时不好,个性强”什么的。凭我在行政机关工作36年的经验,我知道和平时代的行政机关不同于部队,特别是不同于战斗部队。张继润前辈一下子从战斗部队转业到地方,一定不适应地方的行政工作。在连队,在士兵民主生活会上,他可以批评连长,在机关,虽然他也可以批评局长,批评经理,从事理上虽然也是一样,但二者还是有那么一点儿差别的。 在中国人民军队的连队,特别是战斗连队,干部战士其实都是生死兄弟,在和平时期的行政机关,就与战斗连队不太相同,一个机关,总有那么几个小精人儿、小两面人、尖心眼、小心眼、小爬虫,在领导面前,在同事与同事之间,说个小话,吹点儿凉风,拍个小马屁什么的。因此,我在读张继润前辈档案中那些来自地方机关评语中的异音时,总是报以轻轻的一笑。因为我知道,有这种评语的人,在工作中往往是一个讲原则的人,正直的人,羞于溜须拍马,耻于变通的人。 在此后的收集张继润前辈生前事迹的过程中,我还特别留心打问他在回到地方以后的表现,我看到,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和平岁业里,他仍然是一个大写的人。我写的虽然不是元帅、将军、专家、大师、巨将之类,但这样的战士,完全应该为他立传。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