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在井冈山的那些日子 (四)

2021-09-01
作者: 翟峰 来源: 中国教育报刊社系列网站

  5月19日(星期二) 晴 多云 微风

  上午:井冈山大井朱毛旧居,读书石,感情树;小井红军医院,曾志墓;上井红军造币厂。

  大井朱毛旧居位于井冈山茨坪的西北面,距茨坪7公里。这里有毛泽东和朱德、陈毅等人的旧居。

  毛泽东旧居坐落在大井村中央,因墙壁为白色,当地老表习惯称它为“白屋”。

  1929年1月底,国民党军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会剿”,烧毁了大井村的所有房屋。

  “白屋”仅存一堵残墙和屋前毛泽东平时读书、看报时坐过的大石头,以及屋后毛泽东常在树下观看红军练兵的两棵常青树(一株红豆杉,一株柞树)。

  1960年,当地政府按原貌修复了这幢房屋,将遗留下来的残墙镶嵌在新墙中以作历史的见证,并对屋后两棵常青树精心施肥培植,对毛泽东坐过的那块石头也加以保护,并命名为“读书石”。

  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承载着一代伟人在艰难岁月里求索不止、奋斗不息的感人故事,见证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毛泽东走到哪里就把学习思考带到哪里的可贵品质,也以无言的方式告诉人们一个朴朴实实的道理——读书可以开启智慧、成就伟大。

  凝望“读书石”,几行诗句即刻出现于脑际:

  “你是女娲补天的骨骸,还是精卫填海的遗石?就这样,安然地卧在,青山围砌的‘大井’中间;当一位留着长发,带着一支奴隶队伍的湘江诗人,坐在上面,抽着不灭的烟,读着德国大胡子写的‘圣经’时,你像远古的燧石,点燃了他智慧的火花;诗人萌发了伟大的思想,悟出了一条拯救华厦的,东方式的道路......。”

  在井冈山,还有一座静静的黑色的二层小楼,是那么安静地停留在一个叫小井的地方,它就是小井红军医院。

  据有关资料介绍:“小井红军医院位于江西井冈山市茨坪镇西北面约6公里处。它是由原来的茅坪、大井两个医务所扩建而成的。”

  小井红军医院的外观很特别:在翠绿的山坳里,颜色是突兀的黑色,简单的两层小楼,前面是一个空空的院子,甬道边长着不知名的浅浅的野草,非常寂静,没有嘈杂的参加人群,甚至没有鸟儿的鸣叫。

  我的心一下子沉静下来,脚步也变的轻了很多,仿佛里面还住着那些勇敢的红军战士,不敢打扰他们的休息......。

  从讲解员沉重的叙述中,我了解到在第三次“会剿”中,敌军偷袭了小井村的红军医院。

  当时有130多名重伤员住在红军医院里,不幸全部被捕。

  敌军把红军伤员押到附近的一个稻田里,严刑拷打,妄图获悉红军的情况。

  红军伤员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始终守口如瓶。

  最后敌人疯狂地用机枪扫射,全部伤员壮烈牺牲。

  英雄们倒下后,隐蔽在深山密林里的井冈山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他们的遗体掩埋在这块稻田中。

  这130多名英雄究竟叫什么名字,当时史料上没有任何记载。

  解放后,根据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同志回忆,才得知吴鸿禄、李玉发、朱娥龙和邓颖发等20多名伤病员的名字。

  而其中的大部分烈士,则成为了无名英雄……。

  巍巍井冈山的青山绿水间,茨坪镇一处僻静小山丘上,静静躺着一块三角形山石墓碑。

  这是曾志烈士的墓碑。

  而她的骨灰就洒在山石上方一棵柏树下。

  没有生平简介,没有墓碑悼词,山石墓碑上只镌刻着“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11个字。

  简陋的墓碑让人很难与其主人的传奇人生联系在一起。

  从湖南起义中的红衣少女,到17岁的井冈山红军医院党总支书记,再到湖北抗战烽火、东北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女干将,再到建设新中国的实干家、改革开放的执行者,位居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曾志,成长为20世纪中共最杰出的女性高级干部之一。

  “每年清明节前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都慕名来到这处偏僻的小山丘,手持小白花,站在这块简单的墓碑之下,深深鞠躬,以表敬意。”

  讲解员缓缓地告诉着我们。

  1998年6月21日,曾志因病在北京逝世。

  是年7月1日,她的儿女遵其生前嘱托,将其骨灰安葬在小井红军烈士墓旁的一处小山坡上,仅用一块普通的山石作为墓碑。

  “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决不要搞什么仪式,静悄悄的,三个月后再发讣告,只发消息,不写生平……”。

  在井冈山曾志遗物陈列室,讲解员动情地叙述到:

  “曾志是中共高官,到了生命的最后仍始终低调朴素,这是很难得的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因为信仰而超然的境界。当今中国,很需要有这种信仰精神。”

  此刻,细雨迷蒙,淋湿了墓碑前的朵朵小白花,而石碑上“魂归井冈”的鲜红字样,在翠绿山草的映衬下,愈发清晰醒目。

  带着对革命烈士的尊崇思念,我们又来到了位于井冈山上井的红军造币厂。

  为了和国民党统治区的银元区分,红军造币厂沿用了“墨西哥鹰洋”铸造首批银元,并在其正面的左上方打了一个“工”字,由此被称为“工”字银元。

  可以说,“工”字银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政权最早在革命根据地内发行流通的第一批金属铸币。

  井冈山红军造币厂的建立和“工”字银元的发行流通,帮助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军民度过了艰难的岁月,也为此后的湘赣革命根据地造币厂和中央苏区造币厂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在中国革命政权的货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1929年1月底,湘赣两省敌军调集十八个团的兵力,分五路第三次“会剿”井冈山,敌人提出在井冈山“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的烧杀口号,在井冈山上大肆烧杀抢掠。

  结果,上井红军造币厂厂房被敌全部烧毁,造币设备被敌破坏,人员被冲散。

  1998年12月,在原址上按原貌修复这个红军造币厂时,还出土有当年造币时使用过的工具、原料以及银元等大量原物,是研究红军造币厂的珍贵资料。

  下午:情感教学——真情在线,以情感人。

  与王佐、曾志等井冈山红军后代座谈互动,近距离接触、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和感人事迹。

  据袁文才、王佐烈士的后代讲:袁文才、王佐这两位烈士原来皆曾是绿林好汉。但他们参加革命后,协助毛主席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虽然,1930年他们就被左倾路线错杀了,但新中国成立后,依然追认他们为革命烈士。

  这就充分表明:只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中国共产党不会忘记他,人民不会忘记他,人民的共和国也不会忘记他。

  在与袁文才、王佐等井冈山红军后代的座谈互动中,我们对烈士后人表现出来的博大胸怀产生了由衷地敬意,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恪守党性原则的高风亮节精神亦产生了由衷地敬意。

  而当我听了曾志烈士后代的真情讲述,更是深有感悟。

  曾志作为老红军和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没有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已的亲人谋取任何好处,即使后代提出“农转非”这个小小的要求,也被她拒之了。

  她的这种清正廉洁、严以律已的作风,值得我们每一位人民的公务员永远学习。

  对于曾志烈士,我在多年前看过的央视热播电视连续剧《延安颂》中就认知了。

  直到今天,我们都难忘剧中这样一组镜头:

  一位年轻漂亮、性格泼辣的红军女干部,刚刚克服重重困难来到延安,就急着来拜见毛泽东主席。

  她来到毛主席住处时,毛主席正在院子里摆弄炉子烧水。

  她望着毛主席的背影没吱声,笑眯眯地踮着脚,轻轻绕到毛主席背后,猛然拍了一下毛主席的肩膀,朗声叫道:“老毛!”

  毛主席一回头,立即惊喜异常,马上拉住她的手问长问短……。

  就这声“老毛”,即足可见这位年轻女同志与毛主席的关系非同一般。

  这组镜头真实再现了当年的历史画面。

  这位敢于直呼毛主席“老毛”、让毛主席视为亲人的女干部,就是15岁投身革命,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衡阳暴动,接着跟随毛泽东举红旗上井冈,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早期为数不多的女领导干部之一的曾志同志。

  合着窗外蒙蒙的细雨,曾志的孙子石金龙动情地倾诉道:

  “我奶奶1911出生于湖南宜章,17岁跟随着朱德、陈毅率领的湘南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

  石金龙告诉我们:1928年11月,曾志产下一名男婴(即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

  迫于战争环境,她不得不将刚出生不久的骨肉---儿子石来发托付给当地人代为抚养。

  1929年1月,曾志随着队伍,告别井冈山。

  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失散的骨肉。

  直到1952年,曾志终于在广州见到了儿子石来发。

  石来发8岁时养父养母双亡,靠乞讨度日,此后娶妻生子,在井冈深山中务农为业。

  一别24年,一个是叱咤风云的传奇女英雄,一个是默默无闻的普通农民,母子相见的情景催人泪下。

  乡亲们以为,石来发找到已是中共高官的母亲,再也不用当农民。可曾志把儿子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又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

  “奶奶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做人,尽管奶奶身居高位,却没有利用权力为儿子谋一官半职。”

  石金龙说,其父石来发牢记奶奶的嘱咐,在井冈山上当了几十年的护林员。

  石金龙的讲述刚结束,红军后代江满凤(井冈山清洁工)的一首《红军阿哥你慢慢走》的嘹亮歌曲又蓦地响起。

  江满凤凭着一首首动听的红歌,唱进了央视影视剧,唱遍了整个井冈山,唱红了全中国,甚至唱到了世界各地。

  江满凤这首首看似普通的红歌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是因为它唱出了井冈山人民对红军的一往情深,唱出了根据地群众祝愿红军胜利归来的热切期盼。

  江满凤的红歌曲调优雅而浑厚,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因而对宣传、传承、弘扬井冈山精神有着特殊的作用。

  而此时,我感到的是,此可谓井冈山红色培训课程中的最大亮点,其感人效果也是非专业培训机构难以达到的。

  可以说,现场红歌传唱,已成为培训学员的经典课程之一。

  我从江满凤悦耳的红歌声中,蓦地想到了曾在一份历史资料中看到的当年井冈山革命女同志传唱的众多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

  在井冈山根据地,妇女也是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

  毛泽东曾在茅坪马源坑跟当地妇女畅谈革命,指出女同志应该与男同志一起同心协力,推翻反动派的压迫和统治。

  在毛委员的关怀教育下,整个茅坪的妇女都组织起来了,为红军洗补衣服、编打草鞋,砻谷筛米。

  于是,井冈山上到处洋溢着革命女同志动人的歌声 :

  “哎呀嘞,妇女同志好勇敢,鞭炮诱敌打胜仗。吓得敌人叫爹娘,缴获敌人好钢枪。”

  “哎呀嘞,只因有了毛委员,童养媳才能扛起枪。毛委员恩情似海深,亲爹亲娘比不上。”

  “……毛委员教我们闹革命呵,砸烂千年铁锁链啊……”

  1928 年 6 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启发和鼓励一批童养媳参加革命。于是,她们中的许多人成为根据地开展革命文艺活动的骨干。

  例如,井冈山永新西乡汤溪的童养媳李右莲从小就是个爱唱山歌的姑娘。

  当她一到塘边,便情不自禁地唱起来 :

  “杉皮屋顶临大风,纸糊灯笼怕火烘。白军最怕我红军,豪绅最怕我工农。”

  毛泽东见她会唱山歌,便鼓励她以山歌为武器,并亲自教她唱《国际歌》。

  1928 年“八月失败”后,宁冈有些农民听信谣言,跟着反动派去了永新。李右莲就曾用一首山歌动员了许多反水农民回家,歌中唱道 :

  “工农和红军原是一家人,打倒土豪和劣绅。反水农民莫受骗,回家割禾受欢迎。哎呀嘞,快快回家受欢迎!”

  每当红军打了胜仗回来,根据地妇女就自发组织“慰劳组”去慰问。

  她们一面给红军战士洗衣补衣,一面就唱《慰劳歌》和赞扬红军的歌曲,同时也要求战士们一同合唱或相互对唱,根据地里到处充满欢声笑语。

  在战斗紧张时刻,妇女们主动为红军运送粮食、弹药,救护伤员。有时,她们就留在前沿阵地用唱歌的方式向白军进行宣传。

  她们所唱歌曲的内容都是揭露国民党的腐败、宣传工农红军的主张和劝告白军士兵向红军投诚的。

  这类歌曲有《告白军士兵歌》《白军士兵十二月痛苦歌》等等。

  这种配合军事斗争的歌谣活动,对于揭露敌人、打击敌人、鼓舞我军斗志,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今天,江满凤的红歌,不仅在发挥着传承、弘扬井冈山精神的特殊作用,而且亦成为了井冈山红色培训课程中的最大亮点呵!

  5月20日(星期三) 阵雨 多云 微风

  中巴车载着我们从“天下红军第一山”的井冈山,向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的著名革命英雄城市——江西省会城市南昌进发。

  借此,我闭目回朔五天来在井冈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情景。

  我虽是位年逾六旬的学员,但仍在感悟井冈山革命历史中心灵受到强烈地震撼、思想受到深深地触动。

  在井冈山培训的五天里,我感到自己每天都被红色熏陶着、吸引着、感染着。

  这里,红色标志随处可见,红色遗迹满眼都是,红色纪念品遍布旅游摊点,红色歌曲反复不停的播放和传唱。

  在我看来,井冈山的每一寸土地确实都留下了红色印记,井冈山的一草一木都是红色种子,井冈山的一山一水都有红色灵气。

  特别是经过这几天接受专题教学、现场教学、场景教学、特色教学,加上听老红军后代的真情讲述,我感到至少有三大收获:

  一大收获:就是在感悟井冈山革命历史中重塑了我们从小就树立的共产主义的坚定理念。

  二大收获:就是在触摸井冈山革命历史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井冈山精神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

  三大收获:就是在认知井冈山革命历史中深深地体会到了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要弘扬伟大的井冈山精神!

  ......遐思中,中巴车停在了位于南昌市新建县的“小平小道”陈列馆。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于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在南昌市新建县拖拉机厂劳动和生活。

  当时,工厂给邓小平修了一条往返于车间和住处“将军楼”的小道。这便是此后闻名于世的“小平小道”。

  “小平小道”自2002年5月初步修复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为迎接改革开放30周年,新建县于2007年11月启动“小平小道”纪念馆改扩建工作。

  竣工后的“小平小道”陈列馆建筑面积2134.5平方米,陈展面积1720平方米,增加了接待室和放映厅功能。

  “小平小道”陈列馆共分为“文化大革命”初期、“疏散”到江西、工厂劳动、“小平小道”、“情系新建”和“永远的怀念”六个部分,皆从不同阶段、不同角度反映了邓小平同志在江西工作生活的3年零5个月。

  一走进陈列馆,我们便看到一尊铜雕像摆放在序厅中央。

  据了解,这尊名为《小平与工人们在一起》的铜雕像长5.8米、宽1.98米、高3米(其中人物高度2.8米),出自我国著名雕塑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委员会会长、中国城雕全国艺委会顾问钱绍武先生之手。

  展厅第二部分、第四部分展柜陈列的文件,都是中央档案馆提供的未曾解密的档案资料。

  这些档案文件包括邓小平在新建县期间写给毛泽东和汪东兴的几封信;1973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关于邓小平恢复工作的通知; 毛泽东批示的邓小平在周恩来追悼会上所致悼词等等。

  邓小平夫人卓琳曾于2008年12月18日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日子里,专门向开馆后的“小平小道”陈列馆发来贺信,盛赞“小平小道”是一条通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并由衷地感谢江西人民!

  5月21日(星期四) 阵雨 多云 微风

  上午:为延续和巩固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的效果,我们28名学员专程再次到南昌八一起义馆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中山路西端洗马池“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内。

  1927年8月1日凌晨2点,随着一声枪响,震惊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起义总指挥贺龙、前敌总指挥叶挺、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朱德、军事参谋团参谋长刘伯承率领起义军两万余人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八一”南昌起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开始和人民军队的诞生。

  “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从此,8月1日,即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为了纪念八一南昌起义这一伟大事件,1956年,人民政府建立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馆址就设在当时的总指挥部旧址内。

  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亲笔为该馆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现供参观的有:会议大厅即原“喜庆厅”、周恩来工作和休息室、林伯渠办公室卧室、军事参谋团办公室、第二十军第一师警卫连及卫生处住房。

  其大楼的二、三层,已辟为4个陈列室和一个题词纪念室,以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图表、照片、文物以及参加南昌起义的老同志题词,生动地再现了南昌起义的光辉历史篇章。

  其三楼的展厅还陈列了一组周恩来生平的照片。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旧址门首悬挂着陈毅手书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鎏金横匾。

  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1997年,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下午三时:从南昌机场飞成都。

  在几乎两小时的返航程途中,我一直在思考此次井冈山培训之意义——

  我想,作为一名曾长期从事地方人大工作并履行代表职责的人,要学习井冈山精神,即应终身树立“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之信念!

  为此,即应做到:

  要通过学习井冈山精神,进一步坚定真实反映人民意愿,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解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要通过学习井冈山精神,进一步坚持创新发展,始终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保持只争朝夕地奋斗热情。

  “一次井冈行,终生井冈情”。

  总之,通过井冈山之行,我在为革命前辈坚定的信念所震撼、在为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染、在为革命前辈敢闯新路的谋略所感叹、在为革命前辈勇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所折服、在为革命前辈密切联系群和依靠群众的优良作风所感动的同时,亦为自己能够重树“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之信念,而深感欣慰!

  (全文完)

  作者简介:翟峰知青年代曾在农村任教多年,系十三届九三学社中央人资环委委员,四川省第十、十一、十二届人大代表,广元市第四、五、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广元市第四、五届人大常委会城乡建设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委员会主任;并系中国法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杂谈文集多部;获奖多项。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