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的中医辩证、新型肺炎预防及其他调理

2020-02-21
作者: 沈文朋 来源: 草根网

  我们上次讲了,中医没有通用方预防或治疗新型肺炎,调理身体和诊治其他病也一样。如果没有根据各人不同的体质辩证用药施食来预防、观察、治病或调理身体,一旦不对症下药,就不是预防、治病或调理身体,而是治病甚至丧命。今天我们就讲讲如何辩证及根据不同体质食疗及调理身体,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境界以预防新型肺炎和其他疾病。

  一、体质的中医定义

  体质是人体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包括心理气质)和形态结构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体质分类学上所使用的阴虚、阳虚、痰湿等名词,与辩证论治中所适用的类似证候名称是不同的概念。“证”是对疾病本质的分析,而体质反映的是一种在非疾病状态下就已存在的个体特异性。体质的偏倾可以看作是一种潜在的病证,它往往是形成真正的疾病的基础,在这一点上,证与体质类型之间往往是可以过渡的,其内在的根据也可能是一致的。

  体质是相对稳定且长期存在的常态,而证候则是暂时存在且易变化的病态。因此,体质是“证”的未病形式。就是说,“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已病形式,即通常所指的病证;一种是未病(也叫非病)形式,实质是病证的潜在(或萌芽)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未病并非真正无病,它只是病的静止状态而已。如果病没有得到治疗,它早晚会变成显存的已病。预先存在的体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诱导病证形成的角色。

  当然,并非所有的“证”都一定是从某种体质类型“质化”而来,只是说体质的偏倾肯定会导致相应的“证”,而此时的体质就成了未来“证”的前期形式。体质与证的关系在慢性疾病中是相对应的,有什么样的体质即有什么样的证,体质决定了证的发生和发展,两者甚至是完全等同的。但在急性疾患时,则证与体质是两个概念,这时的证是一种环境因子证,而体质是遗传因子证。间接关系不是摆脱不了的,至少某些体质类型与相应的疾病会出现易感现象。反过来看,这种本来与体质没有直接关系的病证,可能对体质发生相应的作用,参与未来体质的形成,最终以体质的形式,将这种病证“储藏”起来。(引用自王新华主编的《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之《中医基础理念》第415~436页)

  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9日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

  该标准是应用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工具,并在国家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通过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该标准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及可参照性,适用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并可作为临床实践、判定规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该标准曾在多家“治未病”中心及中医药科研单位以及26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等)试用。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二、判断出体质后如何调理?

  中医体质研究课题组的专家指出:体质是可以调整的。体质既禀成于先天,亦关系于后天。体质的稳定性由相似的遗传背景形成,年龄、性别等因素也可使体质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然而,体质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个体在生长壮老的生命过程中,由于因受环境、精神、营养、锻炼、疾病等内外环境中诸多因素的影响,会使体质发生变化。体质只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动态可变性。这种特征是体质可调的基础。

  药物及有关治疗方法可纠正机体阴阳、气血、津液失衡,是体质可调的实践基础。重视不同体质对疾病与证候的内在联系及对方药等治疗应答反应的差异是实施个体化诊疗、贯彻“因人制宜”思想的具体实践,根据不同体质类型或状态,或益气,或补阴,或温阳,或利湿,或开郁,或疏血,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动静、失衡倾向,体现“以人为本”、“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及早发现、干预体质的偏颇状态,进行病因预防、临床前期预防、临床预防,实现调质拒邪、调质防病及调质防变,以实践中医“治未病”。

  三、体质分类概述:

  1、平和质 (A型)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粗细粮食要合理搭配。

  2、气虚质 (B型)

  1)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2)养生原则

  补气养气,因肺主一身之气,肾藏元气,脾胃为“气生化之源”,故脾、胃、肺、肾皆当温补。

  3)饮食调养

  多食用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鸡肉、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山药、籼米、莜麦、马铃薯、大枣、胡萝卜、香菇、豆腐、鸡肉、鹅肉、兔肉、鹌鹑、牛肉、狗肉、青鱼、鲢鱼。若气虚甚,当选用“人参莲肉汤”补养。少食空心菜、生萝卜等。

  4)药物养生

  平素气虚之人宜常服金匮薯蓣丸。脾气虚,宜选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肺气虚,宜选补肺汤,肾气虚,多服肾气丸。

  3、阳虚质 (C型)

  1)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2)养生原则

  祛阳法寒,温补脾肾,因为阳虚者关键在补阳。五脏之中,肾为一身的阳气之根,脾为阳气生化之源,故当着重补之。

  3)饮食调养

  多食有壮阳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牛肉、狗肉、鹿肉、鸡肉、韭菜、生姜等温阳之品,根据“春夏养阳”的法则,夏日三伏,每伏可食羊肉附子汤一次,配合天地阳旺之时,以壮人体之阳。

  4)药物治疗

  偏心阳虚者,宜用桂枝加附子汤,偏脾阳虚者,选理中汤,偏肾阳虚者,宜服金匾肾气丸。

  4、阴虚质 (D型)

  1)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偏瘦。

  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2)养生原则

  补阴清热,滋养肝肾,阴虚体质者关键在补阴,五脏之中,肝藏血,肾藏精,同居下焦,所以,以滋养肝肾二脏为要。

  3)饮食调养

  应保阴潜阳,宜清淡,远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鱼类等清淡食物,对于葱、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则应少吃。

  药物治疗:肺阴虚者,宜服百合固金汤,心阴虚者,宜服天王补心丸,肾阴虚者宜服六味地黄丸,肝阴虚者,宜服一贯煎,其他滋阴生津中药女贞子、山茱萸、旱莲子亦可选用。

  5、痰湿质 (E型)

  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

  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

  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

  2)饮食调理

  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可多食冬瓜等。少食肥甘厚味,酒类也不宜多饮,且勿过饱。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更应多食之,如白萝卜、荸荠、紫菜、海蜇、洋葱、批杷、白果、大枣、扁豆、薏苡仁、红小豆、蚕豆、包菜等。

  药物养生:痰湿之生,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故重点在于调补肺脾肾三脏。若因肺失宣降,津失输布,液聚生痰者,当宣肺化痰,方选二陈汤,若因脾不健运,湿聚成痰者,当健脾化痰,方选六居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若肾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者,当温阳化痰,方选金匮肾气丸。

  6、湿热质 (F型)

  1)总体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中等或偏瘦。

  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心理特征:容易心烦急躁。

  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2)饮食调理

  忌辛辣燥烈食物,如辣椒、姜、葱等,对于牛肉、狗肉、鸡肉、鹿肉等温阳食物宜少食用。饮食以清淡为主,可多食蕉、西瓜、柿子、苦瓜、番茄、赤小豆、绿豆、芹菜、黄瓜、藕等甘寒的食物。酒性辛热上行,阳盛之人切戒酗酒。

  3)药物调养

  可以常用菊花、苦丁茶沸水泡服。大便干燥者,用麻子仁丸,或润肠丸,口干舌燥者,用麦门冬汤,心烦易怒者,宜服丹栀逍遥散。

  7、瘀质 (G型)

  1)总体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胖瘦均见。

  常见表现: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

  心理特征:易烦,健忘。

  发病倾向:易患癥瘕及痛证、血证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

  2)饮食调理

  多食山楂、醋、玫瑰花、慈姑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酒可少量常饮,醋可多吃。山植粥、花生粥亦颇相宜。

  3)药物养生

  可选用活血养血之品,如地黄、丹参、川芎、当归、五加皮、地榆、续断、茺蔚子等。

  8、气郁质 (H型)

  1)总体特征: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瘦者为多。

  常见表现: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

  发病倾向:易患脏躁、梅核气、百合病及郁证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适应阴雨天气。

  2)饮食周养

  可少量饮酒,以活动血脉,提高情绪。多食黄花菜、海带、山楂、玫瑰花等具有行气、解郁、消食、醒神作用的食物。

  3)药物养生

  常用以香附、乌药、川栋子、小茴香、青皮、郁金等疏肝理气解郁的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如越鞠丸等。若气郁引起血瘀,当配伍活血化瘀药。

  7、特禀质 (I型)

  总体特征: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过敏体质者一般无特殊;先天禀赋异常者或有畸形,或有生理缺陷。

  常见表现: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患遗传性疾病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征;患胎传性疾病者具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

  心理特征:随禀质不同情况各异。

  发病倾向:过敏体质者易患哮喘、荨麻疹、花粉症及药物过敏等;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胎传性疾病如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解颅、胎惊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差,如过敏体质者对易致过敏季节适应能力差,易引发宿疾。

  其中过敏体质的人易对药物、食物、气味、花粉、季节过敏。多食益气固表的食物,少食荞麦(含致敏物质荞麦荧光素)、蚕豆等。居室宜通风良好。保持室内清洁,被褥、床单要经常洗晒,可防止对尘螨过敏。

  过敏体质是西医思维,根本没有说清楚原因。

  四、现实中更多的是其他体质

  现实中其实比例更大的是其他类型的体质,根据我长期行医的观察总结,下面的这些类型的体质甚至占了50%以上甚至更多比例。

  1、肝经湿热质

  这是上面讲的第6种湿热质中的一种,之所以要独立出来,就是因为它跟一般的湿热比,有相当大的特殊性,调理身体和诊治也有很大差别。

  肝经湿热是由肝胆实火,肝经湿热循经上扰下注所致。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湿热下注,症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本方常用于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疖肿、鼻炎、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统炎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属肝经实火、湿热者。)

  用药有我们常见的龙胆泻肝汤或丸。

  食疗则有如祛湿热的五指毛桃、薏米、小米、土茯苓、雪梨、柚子等。

  2、上热下寒质

  症状:舌体胖大,舌面上有些红粒,苔白腻,怕冷,也易上火,容易肚子胀。

  辩证用医圣张仲景的五个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

  食疗上主要是别吃大寒大热的,吃平和食物,如小白菜、豆角、四季豆、红薯苗、胡萝卜之类的平和食物。如果同时吃寒热的食物,比例合适,调理平和,大寒大热食物也可以吃,只是比例不好把握。

  3、胆郁痰扰质

  症状: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这些人往往肚腩较大。肥胖就是中医说的无形之痰。

  辩证用药为温胆汤。

  这些人可食少量寒凉食物,不宜过量。也容易上火。但是,没有上面的上热下寒质的那么容易上火,也没有阳虚质和上热下寒的那么怕寒凉食物。食疗上跟上热下寒的差不多。

  4、肝郁脾虚质

  因肝气郁结、脾虚血弱所致的肝郁脾虚。

  症状:两胁胀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脉弦而虚。

  辩证用药为逍遥散或丸,如果肝郁化火了就用加味逍遥丸。

  也是一种上热下寒体质,跟上热下寒体质比,多了肝郁。食疗也是不宜吃大寒大热食物,加一些解郁的食物,如黄花菜,如果肝郁化火了,可用菊花。

  糯米对阳虚质、上热下寒质、胆郁痰扰质和肝郁脾虚质都十分合适,暖胃补血而不上火。

  5、肝气郁滞质

  症状: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

  中医辩证用药为柴胡疏肝散。这种体质的人没有胆郁痰扰质怕寒凉食物,适量吃寒凉食物是可以的。也较容易上火,比如糯米都不能多吃。

  食疗也是不宜吃过量大寒并少吃大热食物,加一些解郁的食物,如黄花菜,如果肝郁化火了,可用菊花。

  可能还有更多的体质类型,这里只是讲比例较大的。

  一个人往往不是单一体质,可以同时兼具多种体制。

  如果有胃炎、胃溃疡等胃病,要少吃杂粮特别是红薯。

  五、其他的预防方式

  注意防护隔离等方法,西医和网上有许多,大家应该很了解,我就不讲了。

  中医认为,如果生活起居不当,寒温失调,容易使正气不足而易致病。心态要好,不然也伤身体。这个我就不讲了。

  如果一定要给通用预防方,那就是可以辩证施食健脾补肾,可经常按摩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等穴位,如果阳虚质的可加上用艾灸关元、气海等穴,如果阴虚质,可加上针刺涌泉穴,如果血瘀质,加上针刺血海穴,如果是肝郁脾虚质、肝气郁滞质、郁证可加上针刺期门、章门、小海等穴,如果是痰热质和胆郁痰扰质,可加上针刺丰隆穴。也可以按摩这些穴位。

  针灸如果对证,疗效十分好而且快,不易伤人,十分环保。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