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22项研究证实“加碘酸钾食盐”含的无机碘、铅、砷致癌!


附录9:中国学者22项研究证实“加碘酸钾食盐”含的无机碘、铅、砷致癌!
 
无机碘致癌:
  1. “高碘地区甲状腺癌发病率高于低碘和适碘地区。”(证据01,2001)
  2. “1、高碘地区乳头状甲状腺癌高发。2、普遍食盐碘化(USI)政策实施后,甲状腺癌的总发生率没有变化,但是甲状腺癌的组织类型发生变化,PTC(乳头状甲状腺癌)增加,TC(甲状腺癌)降低。... 对11年来所有一甲状腺癌患者资料的分析,提供给我们下述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信息。首先,女性的发病显著高于男性。这可能是女性激素环境影响的结果,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显示甲状腺癌与妊娠相关[14]。第二,甲状腺癌的高发年龄是30一50岁。年龄增加,患恶性度较大的未分化癌的危险性增高。在年轻的患者,转移的肿大淋巴结可能是甲状腺癌的首发体征。”(证据02,2003)
  3. “甲状腺癌患者女性和男性比例一般为3:1,尤其高发于中青年女性。甲状腺肿瘤与女性性激素内环境有关 ... 目前为止,高碘摄入是否肯定造成甲状腺癌没有定论,但是高碘地区发生甲状腺癌比例的确是在增高。”(证据03,2011)
  4. “天津地区甲状腺正常人群400例同法检测尿碘用以对照。结果:甲状腺良性肿瘤、恶性肿瘤患者尿碘中位数均处于碘过量状态(良性:519ug/L;恶性:524ug/L)。而无甲状腺疾病对照组,处于碘营养超足量状态。... 结论:本研究表明了本地区甲状腺肿瘤患者碘摄入量可能存在偏高现象,建议适当调整,行科学个体化碘摄入。”(证据04,2011)
  5. “我国甲状腺癌发病率与碘摄入量的关系随着普遍食盐碘化(USI)的实施,在IDD发病率显著下降的同时,研究人员发现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与此同时,我国多个地区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也明显增高,... 目前认为碘摄入量与甲状腺癌发病率呈U型曲线关系,既摄入碘过多或过少均会增加甲状腺癌的发病风险。然而,高碘摄入和碘缺乏导致的甲状腺癌病理类型并不完全相同,高碘摄入量者多罹患预后较好的乳头状癌,而低碘摄入量更常罹患恶性程度较高的滤泡状腺癌或未分化癌。”(证据06,2016)
  6. “碘与甲状腺癌相关碘与甲状腺癌的关系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较公认的说法:碘摄入水平可影响甲状腺癌的亚型。碘摄入不足时,甲状腺滤泡状癌与乳头状癌的比例较高,随着碘摄入量的增加,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病率升高,甲状腺滤泡状癌与乳头状癌的比例随之降低。“(证据07,2016)
  7. “我国甲状腺癌发病率近年来也呈现了快速上升趋势,国家癌症中心陈万青等报告,中国肿瘤登记地区甲状腺癌发病率的年均变化率从2000—2003年的4.9%上升到2003 - 2011年的20.1%。2013年中国肿瘤登记地区甲状腺癌发病率为10.58/10万。”(证据08,2018)
  8. “碘营养状态与甲状腺癌的关系研究”确认“在3组患者尿碘水平比较中,300 例测试患者尿碘平均水平为262.10(221.80)ug/L,其中甲状腺形态正常组为256.9(168.7)ug/L,甲状腺良性结节组为260.51(263.57)ug/L,甲状腺癌组为298.10(373.6)ug/L,3组间互相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据09,2019)
无机铅致癌:
  1. “在对动物和人的研究中,一致发现癌肿死亡数增多,这就增加了这样的可能:接触铅与癌肿的发生间可能存在着因果关系。”(证据10,1984)
  2. “另一项须开展的研究重点是确定铅对人类是否为胎盘转移致癌物,因为在动物模型中,子宫内铅暴露是子代在出生后的发育中,发生脑肿瘤发生的重要危险性因素。”(证据11,2003)
  3.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5名职业接触铅的工人中可检测到遗传损伤。”(证据12,2006)
  4. “工人体内检测到与血液中铅含量增加相关淋巴细胞微核双核细胞的频率增加”。(证据13,2011)
 
  1. “结论: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结果表明铅作业工人可检测出遗传损伤。”(证据14,2011)
  2. “流行病学研究也证实铅与某些癌症的发生有关,比如胃癌、肺癌和膀胱癌等,其机制可能与促有丝分裂、基因转录异常、过氧化损伤及其他间接遗传毒性机制有关。”(证据15,2013)
  3. “有研究表明,铅可能会导致很多器官发生肿瘤,主要以肾脏和大脑部位的肿瘤最为突出 ... 肝癌...食道癌...调查对象血铅水平>30μg/dl时,癌症标化发病率是正常人群的7倍以上 ... 铅与肾脏疾病和脑肿瘤相关性的研究也在日益深入。肾脏是铅毒性作用的主要靶器官,但肾脏的毒性比较隐匿。”(证据16,2017)
无机砷致癌:
  1. 《地方性慢性砷中毒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影响》确认“差别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证据17,1985)
  2. “结论:①砷对人类呼吸系统具有致癌作用②砷作用的主要机制不是对DNA的直接损伤,而是通过蛋白毒作用导致染色体畸变以及影响众多酶的活性③砷的作用具有种属特异性,可能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④砷具有有多重生物效应:促进细胞生长和增殖;作用于癌变过程的各个阶段毒性及抗癌作用。”(证据18,1989)
  3. “本次研究发现,在改水十五年后,原高砷饮水区患者的染色体畸变率仍高于对照区居民,砷中毒患者的染色体呈现明显的裂隙,尤以中重度病人更明显。... 不仅表明高砷可引起染色体畸变率升高,而且其作用是长期的,砷的致癌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可能起着重要作用。”(证据19,2001)
  4. “≧0.50mg/L组恶性肿瘤死亡顺位肺癌(529.76/10万人年)、肝癌(151.36/10万人年)和食管癌(75.68/10万人年),同时发现水砷暴露与恶性肿瘤死亡率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联系,说明砷的远期危害是不容忽视的。”(证据20,2002)
  5. “砷不能归为典型致癌物,是因为其不能诱导点突变和在动物模型中无法建立致癌模型。砷的致癌机制之一可能是扰乱表观遗传对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作用,从而引起某些基因表达失调,导致肿瘤的发生。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一些表观遗传改变参与了砷所致细胞毒性和致癌过程。... 这些都说明对砷的毒性和致癌机制有了新的认识。”(证据21,2012)
  6. “国内外学者对地方性砷中毒进行了大量研究.明确了砷化合物具有致癌性。近年来,多种致癌机制被提出,包括诱导氧化应激、DNA损伤、诱导染色体畸变、干扰信号传导通路、影响DNA甲基化、改变基因表达、抑制DNA修复酶、促进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调控、干扰有丝分裂纺锤体的微管蛋白聚合等。”(证据22,2017)
 
无机碘致癌:
 
科学证据01(2001):《中华医学杂志》发表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中国医科大学校部、河北省地方病防治所关海霞、滕卫平、杨世明、崔炳元、单忠艳、金迎、滕晓春、杨帆、高天舒、王微波、史晓光、佟雅洁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97035 0) 、美国中华医学会基金会资助项目(CMB98688)”支持《不同碘摄入量地区甲状腺癌的流行病学研究》“结论:高碘地区甲状腺癌发病率高于低碘和适碘地区。”

关海霞et al,不同碘摄入量地区甲状腺癌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医学杂志,
2001(8)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HYX200108005.htm 
 
科学证据02(2003):中国医科大学关海霞博士论文《高碘地区甲状腺疾病的现况研究和甲状腺癌的流行病学及免疫组化研究》确认:

“为了探讨碘过量状态下,甲状腺形态、功能和自身免疫状态的特点,本研究选取了河北省一个国内外地方病学界公认的水源性高碘社区,应用国际先进的检测试剂,对当地成年人群进行了大样本的甲状腺疾病普查,对学龄儿童进行了智商和甲状腺疾病的横断面研究。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占0.5-1.5%不等。不同组织类型的甲状腺癌恶性度差异很大。多种因素被认为与甲状腺癌的发生有关,但目前只有放射治疗(尤其对儿童)被确认是与甲状腺癌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
 
“碘和甲状腺癌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论。生长因子、甲状腺钠碘协同转运体(NIS)和凋亡相关蛋白是与甲状腺细胞生长密切相关的物质,它们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缺乏系统研究。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三个不同碘摄入量农村社区的甲状腺癌调查,并分析了USI政策实施前后,一所综合医院内共计十一年来的临床甲状腺癌的病例特点,力图从流行病学角度找到碘和甲状腺癌发生之间的联系。

甲状腺癌:1994年至2000年9月,该社区中有10人患甲状腺乳头状癌,既往7人,本次流调发现3人。10例患者除1例男性外均为女性,发病年龄为27一52岁。据此,该社区14岁人口甲状腺癌的患病率为91.58/10万(男性18.94/10万,女性159.63/10万)。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我们发现1996年普遍食盐碘化(USI)政策实施后,PCT(乳头状甲状腺癌)发病增加,FTC(滤泡状甲状腺癌)发病降低;甲状腺癌多发于女性;年轻的PCT(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更易出现淋巴结转移。

对11年来所有一甲状腺癌患者资料的分析,提供给我们下述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信息。首先,女性的发病显著高于男性。这可能是女性激素环境影响的结果,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显示甲状腺癌与妊娠相关[14]。第二,甲状腺癌的高发年龄是30一50岁。年龄增加,患恶性度较大的未分化癌的危险性增高。在年轻的患者,转移的肿大淋巴结可能是甲状腺癌的首发体征。这些特点与甲状腺癌患者的预后分析相关联。第三,在辽宁地区,与甲状腺癌相伴发的甲状腺疾病,最多见的是结节性甲状腺肿,其次是桥本氏甲状腺炎和甲状腺腺瘤。

    结论:1、高碘地区乳头状甲状腺癌高发。

2、普遍食盐碘化(USI)政策实施后,甲状腺癌的总发生率没有变化,但是甲状腺癌的组织类型发生变化,PTC(乳头状甲状腺癌)增加,TC(甲状腺癌)降低。

3、PCT(乳头状甲状腺癌)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并且年轻患者转移的几率更大。

关海霞,高碘地区甲状腺疾病的现况研究和甲状腺癌的流行病学
及免疫组化研究,中国医科大学(博士论文),2003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59-2003091651.htm   

科学证据03(2011):《医药与保健》发表天津市肿瘤医院甲状腺颈部肿瘤科高明研究《甲状腺癌高碘地区多发》确认:“甲状腺癌患者女性和男性比例一般为3:1,尤其高发于中青年女性。甲状腺肿瘤与女性性激素内环境有关,有相当部分的甲状腺癌组织标本可以测出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的阳性,而怀孕期间甲状腺肿瘤生长速度加快也是佐证。这些均成为甲状腺癌发病人数上升,尤其是女性发病增加的重要原因。目前为止,高碘摄入是否肯定造成甲状腺癌没有定论,但是高碘地区发生甲状腺癌比例的确是在增高。”

高明,甲状腺癌高碘地区多发,医药与保健,2011(1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TAKE201112025.htm   
 
科学证据04(2011):《2011国际暨全国第十一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收录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甲状腺颈部肿瘤科魏松锋、刘磊、李亦工、郑向前、高明团队研究《天津地区甲状腺肿瘤患者尿碘水平检测分析》确认:

“天津地区甲状腺正常人群400例同法检测尿碘用以对照。结果:甲状腺良性肿瘤、恶性肿瘤患者尿碘中位数均处于碘过量状态(良性:519ug/L;恶性:524ug/L)。而无甲状腺疾病对照组,处于碘营养超足量状态。”

“结论:本研究表明了本地区甲状腺肿瘤患者碘摄入量可能存在偏高现象,建议适当调整,行科学个体化碘摄入。”

魏松锋et al,天津地区甲状腺肿瘤患者尿碘水平检测分析,
2011国际暨全国第十一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1
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ZGKA201109002121.htm 
 
科学证据05(2013):《百科知识》发表张印红《碘盐与甲状腺癌》确认:

“随着人体在足量碘或高碘状态下持续食用加碘食盐补充碘的摄入量,1999年以后,确实有一些问题出现了,生活在高碘地区的人口约为 3098 万,国内一些沿海地区省市辽宁、浙江、福建、上海等地甲状腺疾病发病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被认为与补碘过量有关;我国高碘地区的河北省黄骅歧口乡,甲状腺癌患病率显著高于国家的平均患病率。
“国外也有类似报道,澳大利亚自1963 年实行全民加碘食盐后,甲状腺癌的发病率由每年的3.07/10万上升为7.8/10万,研究者认为甲状腺癌的患病率增加与碘摄入量增加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美国科学家在高碘地区夏威夷和爱尔兰,对甲状腺癌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定量测定海产品碘的摄入量发现,过多的碘摄入对患有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不全的妇女是危险因素之一。国内外报道一致认为,无论高碘地区还是适碘地区,女性,特别是处在生育期的年轻女性,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近年来明显上升,且远远高于男性。”

张印红,碘盐与甲状腺癌,百科知识,2013(1)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KZS201301017.htm   
 
科学证据06(2016):《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发表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省中医院肿瘤二科、华北理工大学王峥嵘、张若曦《碘摄入量与甲状腺癌发生情况的关系研究》确认:
我国内陆地区面积广大,因此是碘缺乏病(IDD)流行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1]。为了降低IDD 的发病率,国务院办公厅于1995年开始推广实施普遍食盐碘化(USI)政策,并在短时间内既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1999年,我国人均尿碘中位数已达到306μg/L,达到了碘摄入过量标准[2]。与此同时,我国多个地区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也明显增高,故碘摄入量与甲状腺癌发病率的关系也引起了医疗卫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3]

我国甲状腺癌发病率与碘摄入量的关系随着USI 的实施,在IDD发病率显著下降的同时,研究人员发现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如陆国超等对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的甲状腺癌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发现食盐加碘后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增长了100%[13],Wang Y等统计了上海某大型三甲医院32年间甲状腺癌患者的住院信息,发现上海本地居民在2001-2004年间出现了甲状腺癌增长的高峰,既在食盐补碘后5-8年间[14]
 
国外研究大量研究也得出了碘摄入量过高与甲状腺癌发病率增高相关的结论,如美国在实施食盐加碘20年后成功消除IDD,但甲状腺癌发病率明显升高[15;Harch H等[16]对全球碘摄入量最高的日本和冰岛居民进行了研究后发现两国甲状腺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Kolonel L H等通过在高碘摄入地区夏威夷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也确认了高碘摄入量是导致甲状腺癌的高危因素[17]

与此同时,部分学者还发现低碘摄入量同样可能影响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如Sadetzki等[18]研究表明碘缺乏者在暴露于辐射环境中时的甲状腺癌发病风险较碘充足者增高3倍以上,而一旦补充碘剂后其发病风险立即显著下降。

因此,目前认为碘摄入量与甲状腺癌发病率呈U型曲线关系,既摄入碘过多或过少均会增加甲状腺癌的发病风险。然而,高碘摄入和碘缺乏导致的甲状腺癌病理类型并不完全相同,高碘摄入量者多罹患预后较好的乳头状癌,而低碘摄入量更常罹患恶性程度较高的滤泡状腺癌或未分化癌[19]

王峥嵘、张若曦,碘摄入量与甲状腺癌发生情况的关系研究,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6(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YBF201606025.htm   
 
科学证据07(2016):《中国医师杂志》发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五病房胡长娇、乔虹或“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碘与甲状腺癌的关系》确认:

“碘与甲状腺癌相关碘与甲状腺癌的关系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较公认的说法:碘摄入水平可影响甲状腺癌的亚型。碘摄入不足时,甲状腺滤泡状癌与乳头状癌的比例较高,随着碘摄入量的增加,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病率升高,甲状腺滤泡状癌与乳头状癌的比例随之降低。

“一项关于高尿碘与甲状腺良性结节和PTC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表明:高尿碘与甲状腺良性结节及PTC呈正相关,且高尿碘与PTC的侵袭性有关,其可以作为PTC的危险因素[6]
 
“韦丽宁等[9]对广西地区全民普遍食盐加碘(USI)前后甲状腺疾病谱进行研究表明:USI前、USI后5年、USI后10年广西地区甲状腺癌的总病例数分别为58、127和381例,且尿碘中位数分别为213.8、286.3和281.7μg/L,它们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摄入过多碘与甲状腺癌的发生有关。

“章阳等[10]通过探讨甲状腺常见疾病与甲状腺组织含碘量、尿碘的关系得出:与良性甲状腺疾病相比,PTC的组织碘及尿碘水平明显较高,说明碘参与了甲状腺癌的发生和发展。”
胡长娇、乔虹,碘与甲状腺癌的关系,中国医师杂志,2016(11)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bjwh201902228 
 
科学证据08(2018):《中华地方病学杂志》发布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申红梅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3098)”支持研究《碘与甲状腺癌的关系》确认:

“我国甲状腺癌发病率近年来也呈现了快速上升趋势,国家癌症中心陈万青等报告,中国肿瘤登记地区甲状腺癌发病率的年均变化率从2000—2003年的4.9%上升到2003 - 2011年的20.1%[5]。2013年中国肿瘤登记地区甲状腺癌发病率为10.58/10万[6]。”

“甲状腺癌属于复杂疾病,是环境与遗传共同作用的结果,碘作为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可能与甲状腺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近年来,许多国家甲状腺癌发病率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特别是乳头状甲状腺癌。目前,对于甲状腺癌发病率快速增长的原因意见尚不统一 ... 碘与甲状腺癌的关系到目前为止一直没有定论,一般认为碘缺乏与滤泡状甲状腺癌发病相关,过量碘的摄入可导致乳头状甲状腺癌构成上升。”

申红梅,碘与甲状腺癌的关系,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18(6)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gdfbxzz201806001 
 
科学证据09(2019):《保健文汇》发表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医医院吾吉买买提·吾吉外力、穆太力普·阿塔伍拉《浅谈碘营养状态与甲状腺癌的关系研究》确认:

“在3组患者尿碘水平比较中,300 例测试患者尿碘平均水平为262.10(221.80)ug/L,其中甲状腺形态正常组为256.9(168.7)ug/L,甲状腺良性结节组为260.51(263.57)ug/L,甲状腺癌组为298.10(373.6)ug/L,3组间互相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根据患者居住区域和饮食习惯分析,碘营养处于碘过量的状态,碘营养的摄入量过多,应当控制含碘食物以及碘盐的摄入量。”

吾吉买买提·吾吉外力et al,浅谈碘营养状态与甲状腺癌的关系研究,
保健文汇,2019, (2)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bjwh201902228 
 
无机铅致癌:
 
科学证据10(1984):《化工劳动保护.工业卫生与职业病分册》发表杨在昌节译论文确认: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报告1980年 

“IARC于1980年对它在1972年发表的金属金属化合物致癌性的综述作了修订。修订后的结论是:现有关于金属铅和有机铅化物的流行病学资料,不是不能采用,就是不够充分。 因而不可能对它们的致癌性进行判断。但有足够证据证明碱式醋酸铅对大、小鼠具有致癌性醋酸铅和磷酸铅对大鼠也具致癌性因而,在目前尚缺乏适当的人类资料下,从实用观点看,有理由认为,可将它们作为对人有致癌危险性的化学物质。 结论本综述提示将铅列为人类致癌物的证据尚不足但亦不能证明铅不是致癌物 

在对动物和人的研究中,一致发现癌肿死亡数增多,这就增加了这样的可能:接触铅与癌肿的发生间可能存在着因果关系。

Steinberg E.P、杨在昌铅的致癌性,化工劳动保护.工业卫生与职业病分册,1984(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ORK198403015.htm 
 
 
科学证据11(2003):《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发表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防所蒋晓红综述研究《铅的毒性和致癌性研究进展》确认:

“过去的研究表明,铅可引起多系统、多器官的损伤,可以对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心血管系统和生殖系统等多系统产生毒性[2];对动物具有肯定的致癌作用,对人的致癌作用目前证据不充分,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其分类为2B类,即对动物是致癌物,对人类为可疑致癌物[3]。目前,铅毒理学的研究热点在暴露低水平的铅,机体产生的“亚临床毒性”,如低浓度铅暴露对智力的影响、神经传导速度、血红蛋白合成能力、尿酸排泄能力等方面早期改变等[4]

“另一项须开展的研究重点是确定铅对人类是否为胎盘转移致癌物,因为在动物模型中,子宫内铅暴露是子代在出生后的发育中,发生脑肿瘤发生的重要危险性因素[3]。”

蒋晓红,铅的毒性和致癌性研究进展,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3(3)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YWS200303006.htm   
 
科学证据12(2006):《毒理学》(Toxicology)发表浙江大学医学院职业与环境卫生研究所Chen Z et al.研究《使用微核试验、彗星试验和TCR基因突变试验评估接触铅的工人的遗传毒性作用》(英文)确认:“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5名职业接触铅的工人中可检测到遗传损伤。”

Chen Z et al., Evaluating the genotoxic effects of workers exposed to lead using micronucleus assay, comet assay and TCR gene mutation test. Toxicology. 2006 Jun 15;223(3):219-26. Epub 2006 Apr 1.
Chen Z et al.,使用微核试验、彗星试验和TCR基因突变试验评估接触铅的工人的遗传毒性作用。毒理学(Toxicology)。2006年6月15日,223(3):219-26.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6713056 
 
科学证据13(2011):《环境科学与健康杂志A部分:有害物质与环境工程》发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职业与环境卫生系Wang Q et al.研究《电子废物回收站工人血液中铅含量增加和淋巴细胞微核双核细胞的频率增加》确认:“工人体内检测到与血液中铅含量增加相关淋巴细胞微核双核细胞的频率增加”。

Wang Q et al., Increased levels of lead in the blood and frequencies of lymphocytic micronucleated binucleated cells among workers from an electronic-waste recycling site.J Environ Sci Health A Tox Hazard Subst Environ Eng. 2011;46(6):669-76.
Wang Q et al.,电子废物回收站工人血液中铅含量增加
和淋巴细胞微核双核细胞的频率增加。
环境科学与健康杂志A部分:有害物质与环境工程。2011;46(6):669-76.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1547822 
 
科学证据14(2011):《浙江预防医学》发表嵊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过伟军、赵小颖、陈志健、楼建林、郑伟、邓红平团队获“浙江省嵊州市科研基金项目(2005028) ”支持《铅作业工人染色体和DNA损伤及TCR基因突变的研究》确认:

“结论: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结果表明铅作业工人可检测出遗传损伤。”

过伟军et al,铅作业工人染色体和DNA损伤及TCR基因突变的研究,
浙江预防医学,2011(6)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YFX201106004.htm 
 
科学证据15(2013):《职业与健康》发表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职业卫生所梁婧、罗环综述研究《铅及其化合物遗传毒性的研究进展》确认:

“铅及其化合物对人体各组织均有损害作用,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肾组织为主要的靶器官。低浓度铅接触即可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整体功能,使神经传导速度减慢,造成行为、意识及神经效应改变。铅可以影响血液卟啉代谢,抑制血红素的合成,并可与铁、锌、钙等元素拮抗,诱发贫血。铅对肾组织的损害出现较早,主要是影响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影响正常生理功能。以往认为,骨骼是铅的储存器官,铅不影响骨的生理功能及代谢过程。然而,通过对铅作业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铅可对人群骨密度、骨代谢产生影响,导致骨质疏松、腰椎骨折等,提示骨骼也是铅的靶器官[1-2]。”

“过伟军等[11]对 25 名铅作业工人和 25 名对照组人员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微核实验和彗星试验发现,与对照组人员相比,铅作业工人的血铅水平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形成率明显增加,彗星试验显示平均尾长和平均尾相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铅作业工人已出现不同水平的遗传毒性效应。”

梁婧、罗环,铅及其化合物遗传毒性的研究进展,职业与健康,2013(1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YJK201314055.htm  
 
科学证据16(2017):《癌症进展》发表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科教科李永福、孙平、李江华综述研究《铅致癌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确认:

“随着工业现代化和其他行业的突飞猛进,铅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越来越普遍,主要包括职业暴露及水、大气、食品、医药中含的微量铅等[1]。铅污染物具有很强的毒性,它主要通过呼吸和饮食等不同途径进入人体,不仅对机体的生理功能无任何益处,反而会对机体产生神经毒性,严重危害神经系统。铅集中分布于神经、造 血、消化、心血管和肾脏等系统中[2]。 

除上述特点之外,铅及其同位素还具有一定的致癌性。有研究表明,铅可能会导致很多器官发生肿瘤,主要以肾脏和大脑部位的肿瘤最为突出,铅及其化合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列为 2B 类致癌物[3]

美国毒物与疾病登记署公布的研究结果表明,铅是一种全身性毒物,其毒性能对神经、造血、内分泌、免疫、生殖、肝脏和肾脏等机体系统造成一系列的影响[8]

Gwini 等[13]对 4114 名女性铅工作者(228 名调查对象患有癌症)进行长达 16.2 年的随访研究发现,其总体标化发病率为 83%(95%CI:73~95),肝癌标化发病率为 217%(95% CI:103~454),食道癌标化发病率为 240%(95%CI:129~447),调查对象血铅水平>30μg/dl时,癌症标化发病率是正常人群的7倍以上。
 
铅与肾脏疾病和脑肿瘤相关性的研究也在日益深入[18]。肾脏是铅毒性作用的主要靶器官,但肾脏的毒性比较隐匿。

铅致癌的分子机制:1)促进细胞凋亡;2)抑制DNA合成与修复,导致DNA氧化损伤;3)诱导改变基因表达;4)导致抑癌基因P53转录后发生改变。

铅的致癌机制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首先,铅可能与很多肿瘤的发生相关,是铅单独所致还是协同其他元素所致,尚未有确切结论;其次,可以从表观遗传学方面讨论铅的致癌机制,目前,关于表观遗传调控紊乱在铅致癌过程中发挥何种作用的报道较为罕见。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面对着环境中铅污染对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尽管通过控制与铅暴露源的接触能减少铅的致癌概率,但从分子生物学层面研究铅致癌机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随着精准医学的不断深入发展,有望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确切地研究出铅的致癌机制。

李永福、孙平、李江华,铅致癌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癌症进展,2017(1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AZJZ201712007.htm   
 
无机砷致癌:
 
科学证据17(1985):《新疆医学院学报》发表新疆医学院卫生系环境卫生学教研室王国荃、肖碧玉、郑玉建、覃茁团队获“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支持《地方性慢性砷中毒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影响》确认:

“我们于1984年4月对新疆奎屯车排子地区地方性砷中毒患者和当地对照人群进行了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测定,以了解地方性砷中毒病人体内淋巴细胞染色体受损伤的情况。检查了水砷含量为0.6mg/L(超过国家生活饮用水最高容许浓度0.04mg/L的14倍)地区确诊为慢性砷中毒患者(病例组)19人;水砷含量为0.09m g/L(在最高容许浓度以下)地区的正常人(对照组)14人。病例组微核率范围为0 - 9编; 对照组0 ~ 2编,差别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

地方性慢性砷中毒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影响(摘要),新疆医学院学报,1985(2)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JYY198502010.htm 
 
科学证据18(1989):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89年博士论文《砷的致癌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结论:①砷对人类呼吸系统具有致癌作用②砷作用的主要机制不是对DNA的直接损伤,而是通过蛋白毒作用导致染色体畸变以及影响众多酶的活性③砷的作用具有种属特异性,可能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④砷具有有多重生物效应:促进细胞生长和增殖;作用于癌变过程的各个阶段毒性及抗癌作用。”

董金堂,砷的致癌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论文),1989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23-2006138084.htm 
 
科学证据19(2001):《环境与健康杂志》发表新疆医科大学环卫教研室康玲、姚华、肖碧玉、王国荃团队《新疆地方性砷中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及染色体畸变研究》确认:
“本次研究发现,在改水十五年后,原高砷饮水区患者的染色体畸变率仍高于对照区居民,砷中毒患者的染色体呈现明显的裂隙,尤以中重度病人更明显。... 不仅表明高砷可引起染色体畸变率升高,而且其作用是长期的,砷的致癌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康玲et al,新疆地方性砷中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
及染色体畸变研究,环境与健康杂志,2001(4)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JYJ200104008.htm 
 
科学证据20(2002):《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发表呼和浩特市卫生防疫站梁秀芬、张玉敏、岱沁、张阁有、张美云、罗振东团队研究《土默特地区三个自然村居民饮水砷暴露与恶性肿瘤》:

“内蒙古呼和浩特盆地西部是中国地方性砷中毒流行最突出的地区,砷中毒系由居民长期饮用原生环境中富砷地下水所致。当地居民饮用富砷水暴露始于20世纪40年代,部分居民暴露始于80年代,有暴露史的居民中,出现了皮肤过度角化、皮肤色素异常、皮肤癌病例,且在这一人群中脏器癌死亡率较高。为进一步了解富砷饮水对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趋势的影响,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土默特地区三个自然村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状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0.50mg/L组恶性肿瘤死亡顺位肺癌(529.76/10万人年)、肝癌(151.36/10万人年)和食管癌(75.68/10万人年),同时发现水砷暴露与恶性肿瘤死亡率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联系,说明砷的远期危害是不容忽视的。”
梁秀芬et al,土默特地区三个自然村居民饮水砷暴露与恶性肿瘤,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2002
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DIDD200209002ACZ.htm 
 
科学证据21(2012):《中国地方病学杂志》发表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现代毒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凌敏 刘起展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江苏省教育厅重大项目”支持研究《砷所致表观遗传改变与致癌作用的研究进展》确认:

“砷不能归为典型致癌物,是因为其不能诱导点突变和在动物模型中无法建立致癌模型。砷的致癌机制之一可能是扰乱表观遗传对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作用,从而引起某些基因表达失调,导致肿瘤的发生。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一些表观遗传改变参与了砷所致细胞毒性和致癌过程。体内外都有实验证明用砷诱导细胞。使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翻译后组蛋白修饰或miRNA表达的改变等,从而使基因表达失调.这些都说明对砷的毒性和致癌机制有了新的认识。”

凌敏、刘起展,砷所致表观遗传改变与致癌作用的研究进展,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12, 31(1) http://www.cqvip.com/QK/90421X/201201/40596260.html 
 
科学证据22(2017):《中华地方病学杂志》发表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地球化学性疾病研究室周晴、陈伟、席淑华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710159000097)”支持研究《砷致癌机制研究进展》确认:

“国内外学者对地方性砷中毒进行了大量研究.明确了砷化合物具有致癌性。近年来,多种致癌机制被提出,包括诱导氧化应激、DNA损伤、诱导染色体畸变、干扰信号传导通路、影响DNA甲基化、改变基因表达、抑制DNA修复酶、促进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调控、干扰有丝分裂纺锤体的微管蛋白聚合等[2]

周晴et al,砷致癌机制研究进展,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17, 36(12)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dfbxzz20171202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