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之:对农村问题的思考和农村的出路


1.webp (3).jpg

  中国历来是农业立国。建国后,为了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农业为工业的奠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甚至牺牲。虽然后来中国初步工业化,但农业的地位始终也没有降低。按照原来的发展轨道,中国以农业支援工业,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即首先保卫好国家,再向轻工业倾斜,以轻工业生产的大量产品为提高人民的幸福生活服务,在形成成体系的城市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上,最终将由广阔的农业和农村支撑国内工业品的消费与生产,农村在工业品的带动下,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在这个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村的多余人口参与到繁荣农村工商业的发展中去,这样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城乡之间的差距必将会逐步缩小。这是一个良性互动生长的发展蓝图,可使得城市与农村相协调发展,工业和农业连成一体化,实现全国一盘棋。可惜的是,后来彻底改变了这一美好的发展道路,走上了一条割裂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的模式。

  改革最初从改变农村的集体经济开始,以土地承包制的单干方式废除了原先的集体经济模式,短时间内使农民的粮食收入提高了。需要说明的是,现在看那时的粮食的提高,不能忽视那时的农业科技和水利的贡献,如果没有毛时代的农业科技的推广(如种子改良,化肥厂等)和广泛的水利设施的建设,单靠纯粹的单干,也不过是中国几千年自然经济的继续,能不能吃饱饭,看历史就知道了。虽然有毛时代遗留下来的农业科技和水利设施,但是单干后,本来为集体经济服务的科技和水利设施,逐渐没有了用处,加之小农经济的发展总是有限的,开初几年的好日子过后,农业就走向了不振,农民基本的吃喝虽然不愁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商品经济下的钱的短缺,卖粮的钱不足以满足农民家庭的开支,逼迫农村的强壮劳力外出谋生,此时也正逢农村改革之后搞起城市国企改革,一些私营企业遍地开花,也正需要大批的劳动大军。供需的合拍,造就了庞大的农民工外出谋生的潮流,后来又随着房地产、服务业等市场的私有发展,使得近三十多年的农民工潮流持续不断。除了农民工的潮流,在其他行业和领域的私有化改革,也催生了中国城市的无序性的恶性膨胀,尤其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已是人满为患,带给大城市的资源,交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已特别严重。

  那些在城市打工的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在逐渐成形的等级社会中,只能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他们文化程度不高,只能在城市里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者小本生意,他们中年轻的农民工在这个知识也成为商品的社会中,只能抛弃人生的梦想艰难地生存,别无选择的现实是,到处成群结队的大学生也在四处寻找工作,其中也不乏环卫工人都要招聘研究生了。在城市出生的第二代农民工子弟,也在阶级已经固化之下被贴上了农民工二代的标签,不得翻身,他们已经适应了城市,不愿再回农村,即使回去,也吃不了种田的苦,更没有种田的手艺,不识五谷杂粮,只能游离在城市边沿过着底层的生活。那些留守农村的老弱病残和妇孺,只能成为种田的主力,但是这种主力只为解决自己温饱下的主力,种够自家吃的也就够了,没有力量也没有责任再种出余粮。撂荒的土地,和早已失去技术支援的农业,只能再次回到靠天吃饭的状态。等到留守的老一代农民逐渐死去,中国的农村将会是一副怎样空旷无生机的场景呢?

  现在的农村,没有了集体,各人管各人,早已是一盘散沙。中国农民的天然的自私自利,因缺少教育和引导,又肆意膨胀起来,虽然名义上还有各级村和党的组织,但是没有了集体经济的依托,这些组织平日里已无事可做,党组织名存实亡,村干部沦为专门收费的人或者与黑恶势力勾连。既然名义上还有组织,既有组织就有权利,有了权力就有滥权和贪腐的机会。中国的农村组织怎样,不好统计,但是从新闻报道中不难发现,一些农村组织的黑恶化比较严重,尤其在农村拆迁征地中的黑白两道的表现最为醒目。这是村一级的组织。再看乡一级的组织,农村的自生自灭的状态和农业税的取消,乡级政权失去了存在的根基,也许只剩维稳这一项任务了,何况数量和人数庞大的乡级政权的开支,又不知要做出多少的预算来。这样一分析,中国古代的做法是符合实际的,政权只设到县,委派一名知县管理已足够了。

  农村衰败破烂,没有人组织农村建设,到处是垃圾,卫生环境脏乱差,文化教育和基础建设长期得不到扶持,相比于城镇的发展,中国农村已经是被遗弃的角落。生活在这样地方的人,有谁还愿意继续呆下去,他们只能选择走出这衰败的、破烂的、没有前途的地方了。

  城市化的发展结果,一句话,不过是在造就一大批劳动力大军,后又被迫赶进城市中被资本剥削,榨取。无人关心农民,但农民还有价值,他们的土地就是能够榨取和掠夺的最后一块肉,在资本掠夺之后,农民将进入最为悲惨的境地。

  自然,在农村,也有少数的人集中了被人撂荒的土地,搞规模经营,出租的人收回一些出租收益,而那些规模经营者渐渐地成为了新的地主阶级,因为撂荒出租土地的家庭再过若干年后,在城里的子孙不会回乡,在乡的老人死去之后,按照土地承包永远不变的变相的土地私有政策,他们的土地就归入了规模经营者一方,待到将来有变,变成了土地的所有者,或者具有了永久的承包权。现在政府主推土地流转,虽然短期内能看到流转收益,正如土地刚开始承包一样,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必然有人因为疾病,困难,或者好吃懒做,抵押,或者赌博等,丧失土地而变成赤贫者。土地总不会无主,到那时,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土地兼再现,就是不可阻挡的了。

  农村凋敝丛生,没有了生机和活力,空心化已经很严重,中国十三亿人口总要吃饭,单靠老弱妇孺的农业是支撑不下去的,这就是中国已经成为粮食进口大国的无可奈何的结果,一旦粮食进口被人卡住,或者出现大面积的灾荒,中国人苦难的日子就到了。这决不是什么危言耸听,一旦来临,知道农业的重要也于事无补了。

  中国农村的状况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它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在计划经济下,农村的基础地位是巩固的,然而在市场经济中,由于资本和市场的聚集效应和农村高密度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势必形成由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在流动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中国独特的流动景象。这里不得不说一下中国铁路的问题。

  中国铁路长期以来坚持计划体制管理,几十年来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总揽中国的各行各业,现在能够拿得出手,向世界展示中国工业成就的只有铁路和军工尤其是航天是领先世界水平的,之所以如此,就是我们的这两个行业得益于计划体制,市场化的中国汽车行业里至今也没有一个叫得响的汽车品牌,在中国大地上跑的基本都是外国车,不得不说是中国的一个悲哀。撒切尔夫人去世前终于道出了解体苏联的原因,她说苏联的计划经济太厉害了,对资本主义世界构成了巨大威胁,所以苏联的解体不是意识形态之争,而是资本主义世界害怕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巨大优势。

  虽然中国的铁路发展迅猛,但是相比于庞大的人口流动,也还是捉襟见肘,尤其到了节假日和春节,流动大军已是铁路难以承载之重,这不是铁路的不足,而是人口流动的过于庞大,以春节为例,2012年运输春运人次首次超过了30亿。为什么中国会有如此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呢?正因前边所述,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过度城市化和农村的凋敝,造就了如此规模的人口流动的景观。

  再以人口为例,一逢假日,中国人就总感慨中国人多,好像中国人多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包袱。但是这样的说法,经不起比较。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人口13亿,人口密度大约为每平方公里130人,因中国西部的自然条件和地广人稀,按照国土面积的一半计算,人口全部集中在中东部,人口密度大约为260人,这样的一个人口密度相比于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欧洲的多数国家来说,260人的密度是不算高的,新中国建立时,中国的4.5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然而现在是六分之一的比例,相对来讲,中国人口是下降的。但是为什么在中国感觉人满为患呢?最大的原因就是在这片国土上,13亿人一直被快速地搅动起来,而且主要又集中向城市聚集,错觉上有中国人满为患之感,实则中国的城市本不该如此庞大,2014年3月16日,国务院数据公布,截至2013年底,按市辖区(现行行政区划口径)常住总人口计算,中国大陆有特大城市17座,其中2000万以上的1座,1000—2000万的5座,500—1000万的11座。北京,上海,广州早已经不堪人口之重负了。这都是我们的农村政策的后果。

  农村的土地政策短时间内应该不会有实质性改变。小岗村不论多差,都会被装裱成典范来歌颂,还会继续歌颂下去。因此,无论那些个始终坚持集体经济的南街村,华西村,周家庄人民公社发展得再好,也是不可能被宣扬的。但是,变的要求总是关不住的,也许今天变的诉求就能成为将来变的结果。因此,抱着一点实现的愿望,还是要给中国的农业提出一条有希望的路来,这是我们的责任和历史担当,再不能让那些祸害中国农村的家伙们那么地畅行无阻了,也让他们知道他们的路并不总是顺利的,也让他们听起来不舒服点。

  人活着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吃饭。吃饭就要种粮食,最可靠的就是自己种出保证自己足够吃的粮食来。习近平总书记说,自己的饭碗还是要端在自己手里。靠买别人的粮食的方式终究是靠不住的。所以,农村农业农民是每一个人的衣食父母,是每一个人都应当关心的,是政府的第一政务。

  农村政策如果再走将导致农村的死亡,因此才有了土地流转的方案。但是土地流转必然出现土地兼并后的两极分化,之所以提出土地流转,就是基于残酷的农村现实,而被迫遮遮掩掩地承认了集体经济的优势而否定了落后的单干,但既然承认了集体经济的优势,何必又要遮遮掩掩呢?到底是在怕什么?顾虑什么?为了保证13亿人吃饭的大问题,任何的私心和政治偏见都是在坑害13亿人民,是对人民的不负责任,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

  中国农村的根本出路关键在于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根本方向就是要坚定地回归到集体农业的路线上去,政策和资金向农村大力倾斜,逐步减少城乡差别。城乡差别缩小,是不会带来人口大流动的,那将各安其所,各乐其业,也许让农民流动也不愿流动了,如此将是一个多么和谐的社会,同时也大大将减少了对城市扩张对农村土地的占用。

  毕竟农村经过三十多年的单干式发展和城市对农村的广泛的虹吸,前后的状况已经发生巨大的改变,有必要首先稳定住农村的现状,再添以政策措施的修补,将农村的建设引向光明的道路上去。有几点是必须要重点做好的。就是:

  首先充实健全和发挥农村党组织的作用,打击农村的黑恶势力,选拔优秀的农村带头人,将农民组织团结起来,形成一个个有战斗力的核心组织。

  出台有利于发展集体经济的政策和措施,恢复为农村服务的科技站种子站等,号召有志青年到农村去,并配套出台有利于他们扎根农村的措施。必须要打破认识上的误区,不是现在的就一定是先进的,过去的就一定是落后的,单干农业现在既不是先进的,过去的集体经济也不是落后的,从松散到组织永远都是走向先进的方向,集体经济一定是先进于单干农业的。

  大力扶持农业,扶持农业机械,减免必要的税费,增加可能的补贴。

  改革现在的一些城市政策,引导资金和人员向农村转移,向农村周边的小城镇发展,扶持农村资本的壮大,建立更多的符合本地需求的乡镇企业。

  发展农村文化,改善农村面貌,形成社会主义农村新文化,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美好的生活工作环境。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