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国内人口迁移与影响

2022-01-17
作者: 鲁夫 来源: 红歌会网

  在中华民族的这块版图上,当然也是不断变化的版图上,华夏民族繁衍生息,创造出了闻名世界的中华文明,包括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农业、天文、军事等等方面产生了对世界深远的影响。

  在这块土地上,也曾发生朝代更替,战乱不止、血腥风雨的局面,也产生了长时期国泰民安、社会繁荣的盛世王朝。社会政治的局面影响人口的增长和流动,而人口的流动迁移也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上,发生过数起人口大规模的迁移流动,原因有战争动乱因素,有国家政治因素,也有经济因素等等,简单说,有以下几次比较重要的人口流动:

  较早的是西晋时期,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北方大乱,北方汉族先后南迁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史称“衣冠南迁”,草原游牧民族南迁到北方,北方汉族迁到南方,增加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江南经济的发展,这是第一次较大规模南迁。

  第二次是唐朝“安史之乱”时,北方是唐朝军队与叛军的主战场,导致大批北方居民为避战争祸及而南迁江南一带,再次为江南发展带来人力和财富。

  第三次是南宋与北宋朝代交替支时,靖康之变后,金灭北宋,北方大批百姓再次南迁江南一代。前三次北方居民南迁大都是迁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奠定了江南发展的基础,前期长江成为游牧民族南下的一道屏障。

  第四次是明朝初年,由于元末明初战争,明灭元后,北方及边疆人口锐减,朱元璋下令长江流域、华北地区大量居民迁到西北、东北地区,这是历史上以统治阶级自主的为稳定边疆统治,而主动的从富庶地区调动大量居民外迁边疆,充实边疆人口,发展边疆经济。

  规模较大的第五次是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由于农民起义和战争,四川人口被大批屠杀,天府之国人烟稀少,清朝统治者调湖广居民内迁四川。

  第六次是闯关东和走西口,清朝自建立到清中期,社会比较稳定,经济得到发展,中原一带经济和人口都有较大增长,而东北也开始解封,大批关内人口开始了创关东的历程,这也是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人口迁移。

  上述历史上六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前三次都和战乱密切相关,为避免战争而迁到江南一带;而第四、五才人口迁移则是统治阶级为稳固统治,均衡边疆和各地发展而主动的命令性的政策迁移;第六次更多的是经济性的自主迁移,属于民间自主行为。

  那么建国后的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呢?首先是五十年代三线建设,从大城市调动大批有一定技术能力和年龄优势的人口到三线山区搞工业建设项目,当时在前苏联的支援下,建设的好多大型项目,以大型项目为中心发展了一批有影响的项目和工业城市,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项目和城市名字就不说了,太多耳熟能详的了。

  建国后第二次人口迁移就是起源于六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平衡城乡发展,国家鼓励大批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工作需要的地方去,艰苦奋斗,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然也是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和城市物资供应紧张的局面。

  建国后的这两次也是政策主导的人口迁移,同样对我国经济建设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如果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一次,那非改革开放后,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这一次人口迁移时间长、规模大、影响远。从最初的农村人口到城镇打工,出现世界规模最大的春运为高潮,这是世界最大的农民潮和人口周期流动,再到后来放宽和绝大部分城市放开落户,从农村迁移到城镇的居民达数亿之多。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特点大趋势是从农村流向城镇,而如果再细分,那基本上又可分为从西部流向东部,从内地不发达欠发达地区流向沿海省份和沿海城市,而集中流向的沿海省份和沿海城市又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没有流向这些地区城市群的又集中流向内地的国家中心城市和一线城市。

  最后的一次人口迁移时间常,自改革开放以来近几十年来持续不断;人口迁移规模大,达数亿之多;人口迁移的另一特点是从北流向南,从西流向东,从农村流向北上广深、一线特大城市或地区中心城市。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大或一线、区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拥挤,而大部分农村或中小城市人口不足,活力衰弱,经济发展城乡不平衡和地区不平衡差距越来越大,这种趋势现在好像越来越强,这种人口流动趋势到底会对未来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值得关注。

  【文/鲁夫,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