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关于以工代赈的几点思考!


  近日,最新修订的《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出台,其中“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的要求来组织实施。”这一规定引发广大网友的关切与热议。

  首先,对“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的表述,一些网友提出了自己疑虑。

  以工代赈的目的是希望能给农村的一些失业人群或低收入群体一定的生活保障,让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在家附近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获得收入,但为了能让更多的人来干活,就在一些项目上限制机械化的投入是否恰当呢?

  生产力的进步让人类不断地提升效率,以机械化代替更多的人力劳动省时省力,并帮助我们不断地征服自然。

  社会中,一部分人失业、收入低,是社会发展不协调、分配还不够好的原因,并非机器的错,“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的方式有本末倒置之感,也并非长久之计。

  其次,要防止农村的“以工代赈“项目的资金被地头蛇薅走。

  现如今的建设项目,一般都会经过层层转包,村民一般是在某一个老板或包工头手上干活。

  我老家也是农村的,去年也有亲人在村子里的合作社以及一些基础设施项目上干活,都是按天计算工资,工资并不高。但即使如此,也有好几个项目的工资到年底还不能结账,有的是因为包工头没钱,有的是因为镇上还没给老板结账。

  “以工代赈”的项目如何落实下去才能真正让老百姓见到实惠,如何才能防止拖欠工资和中间商赚大头的现象?要防止最后只“赈”富了乡村的一小撮人。

  再者,如果严格贯彻劳动法,说不定整个社会多出来的岗位足够把所有未就业群体安置甚至还有余。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只要落实工作八小时制和双休就差不多要多出三份之一的工作岗位。”

  一些偏远地区的年轻人不愿意进厂,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吃苦,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天生爱吃苦的,更不会喜欢待遇不高的吃苦。

  如果严格恪守劳动法,很多工厂企业的工作没有那么辛苦,强度下来了,同时企业主为了填补生产需要多招聘人员,从而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或许严格劳动法不失为解决失业问题的一种途径。

  此外,“以工代赈”自古有之,并非我们的独创,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就拿1933年美国为渡过经济危机而采取的罗斯福新政来说,其主要政策的核心就是“以工代赈”, 新政为了振兴经济,提高就业率,由政府主导的确做了很多高投入低产出的工程,使得大量的失业人口的生活暂时有了保障。

  但“罗斯福新政”也只是饮鸠止渴,只能让资.本主义社会暂时走出经济大萧条、走出本次经济危机,这种做法也只会为下一轮更猛烈的经济危机埋下伏笔。

  话说回来,即使是罗斯福,也没有说”能用人工的尽力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的尽量不用专业施工“这样的专业术语。

  最后,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困难群众的问题,解决失业问题,恐怕还任重而道远。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5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