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的10万英魂


  我住的地方,在南京雨花台。

  按照老城里人的说法,雨花台是乱葬岗。

  因为雨花台本是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左派爱国人士的刑场,从1927年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到1949年解放南京、摧毁蒋家王朝结束,22年中,国民党反动派在雨花台屠杀了近十万共产党员、进步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你没听错,10万人。

  他们中间有邓中夏、恽代英、罗登贤这样早期党的领导人,也有许许多多声名不显、却同样立场坚定、英勇顽强的共产党人。

  谢文锦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没有听说过,但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牺牲的地市级干部。

  谢文锦,又名文近,字炯霞,浙江永嘉人。1921年入党,曾赴苏俄学习。1924年回乡创建浙南地区最早的党组织——中共温州独立支部,后历任中共上海区委委员、南京地委书记等职。

  1927年3月24日,北伐军攻下了南京,当时在北伐军工作的肖劲光与谢文锦接上了头。就在这一天,英、美等帝国主义炮轰南京城,制造三.二四惨案,无数中国人倒在血泊中。愤怒的民众在以谢文锦为首的中共南京地委领导下积极行动起来,声讨帝国主义的暴行。在斗争中建立了市总工会及各行各界的革命团体,并在北伐军的支持下,将革命运动推向高潮。

  4月上旬,蒋介石撕下“革命、进步”的假面具,开始紧锣密鼓“清共”,革命形势急转直下,谢文锦和侯绍裘等立即动员和组织力量,号召大家抛弃幻想,准备与敌人决一死战。一天,谢文锦召集金陵大学党、团员和积极分子一百多人开会,严肃而坚定地宣布,“暴风雨就要来了,有些人的面目越来越清楚(指蒋),我们不能再坐着不动了。在座的都是党团员积极分子,是革命的中坚力量,革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总是有牺性的。我们不怕牺性,我们要组织力量,和敌人对抗!”

  4月9日上午,蒋介石到南京亲自策划指挥,逮捕了在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工作的共产党人。当晚,中共南京地委举行各革命团体负责人会议,决定第二天上午召开“南京市民肃清反革命派大会”。十日上午九时,四、五万群众举行集会,并游行示威,下午就遭到了反动武装的冲击。

  当夜,谢文锦、侯绍裘在大纱帽巷十号召开了地委紧急扩大会议。深夜二时会议还在进行中,国民党公安局侦缉队队长赵虎臣,带领便衣武装五十余人,突然包围了会场,谢文锦、侯绍裘等十人不幸被捕。凶残的匪徒们使用了极其残酪的刑罚,但谢文锦等宁死不屈。蒋介石密令赵虎臣等予以秘密杀害,有的被杀后装入麻袋,有的先装入盛有石灰的麻袋再残忍地用刺刀乱戳。最后,匪徒们把遗体运到南京通济门外九龙桥上,投入秦淮河中。谢文锦牺牲,时年三十二岁。

  蒋介石反动政府的残暴、暴戾、倒行逆施,是今天很多人都难以想象的,他们对待共产党和进步人士的手段,和封建王朝没有任何区别,在20世纪的时候,他们动辄以黑帮、会道门的恐怖手段,对付革命者。枪杀算“文明”的了,实际上,乱刀砍死、枭首示众、活埋、沉河才是他们的惯常方式。

  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中,有很多烈士的照片,看起来还是个孩子,事实上,他们当时真的只是孩子,比如最年轻的烈士,16岁的袁咨桐。

  袁咨桐,贵州赤水人。1924年,他在著名教育家黄齐生创办的达德小学读书。大革命失败后,袁咨桐随黄齐生辗转来到南京,就读于南京晓庄师范小学部。在这里,袁咨桐立下要为天下人幸福而奋斗的人生理想,走上了革命之路。

  1930年,袁咨桐任共青团晓庄支部书记。同年5月、8月两次被捕。

  1930年5月,袁咨桐第一次被捕后,首都卫戍司令谷正伦的妻子以同为黄齐生学生的“师姐”身份,两次找袁咨桐谈话,企图动摇他的共产主义信仰,均告失败。后来袁咨桐在家人保释下得以出狱。出狱后他继续坚持斗争。三个月后,袁咨桐再次被捕。黄齐生亲自找到谷正伦,以同乡及师生关系,替袁咨桐说情。谷正伦提出条件,只要袁咨桐履行“自首”手续,即可释放。被袁咨桐严词拒绝。

  在狱中,他给二哥写了一封家书。信中写道:“一个人到了不怕死的地步,还有什么顾虑的?有了这种舍己为公奋斗的精神,还怕理想事业不能成功?”

  9月17日,袁咨桐被枪杀于雨花台。按照当时国民党的规定,未满18岁是不可以执行死刑的,国民党为了枪毙袁咨桐,就擅自把袁咨桐的年龄改大了两岁,这样就可以枪毙他了。

  在那个年代,被杀害于雨花台的革命烈士中,有很多是袁咨桐这样的少年,他们往往出身于封建知识分子、资产阶级家庭,但为了救国理想,为了劳工大众,他们放弃了优越的生活,“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其实在当年,他们很多人只需写一份“悔过书”、“脱党声明”就能活命,就能获得“自由”,但他们依然为了心中的理想而战,死不旋踵。

  2018年,中央电视台做了一个节目,叫做《信·中国》,张艺兴读到了一封90年前的书信,信文如下:

  “我的死,是为着社会、国家和人类,是光荣的,是必要的。我死后,有我千万同志,他们能踏着我的血迹奋斗前进,我们的革命事业必底于成,故我虽死犹存。我的肉体被反动派毁去了,我的自由的革命的灵魂是永远不会被任何反动者所毁伤!我的不昧的灵魂必时常随着你们,照护你们和我的未死的同志,请你们不要因丧兄而悲吧!”

  “妹妹:你年长些,从此以后你是家长了,身兼父母兄长的重大责任。我本不应当把这重大的担子放在你身上,抛弃你们,但为着了大我不能不对你们忍心些。我相信你们在痛哭之余,必能谅察我的苦衷而原谅我。”

  “弟弟:你年小些,你待姊应如待父母兄长一样,遇事要和她商量,听她指导。家里十余亩田,作为你俩生活及教育费用。我死以后,不要治丧,因为这是浪费的,以后你能继我志愿,乃我门第之光,我必含笑九泉,看你成功。不能继我志愿,则万不能与国民党的腐败分子同流。”

  “现在我的心很镇静,但不愿多谈多写。虽有千言万语要嘱咐你们,但始终无法写出。”

  “好!弟妹!今生就这样与你们作结了!”

  这封信,是共产党人、共青团南京市委书记史砚芬在被捕入狱后,于1928年9月27日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前所写,这封信现存于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史砚芬于当年5月,在台城召开秘密会议时被捕,入狱4个月后在南京雨花台壮烈牺牲,年仅25岁。

  史砚芬,又名余晨华,1903年3月生于江苏省宜兴县,早年丧父,家境贫穷,1919年,正在中学读书的史砚芬投身五四爱国运动的洪流,积极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27年春,北伐军抵达宜兴,在与北伐军的交往中,史砚芬开始接触马列主义思想,逐步树立起共产主义信念。不久,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与发动农民运动和组织农民协会,与土豪劣绅进行斗争。

  1927年,在中共宜兴县委的发动下,宜兴先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教师索薪”、“农民搞粪捐”、“双十节驱逐国民党县长”的三大运动,史砚芬是这三大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此后的革命斗争中,史砚芬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任共青团宜兴县委书记。这年11月,在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下,宜兴农民暴动震撼大江南北,打响了江南农民暴动的第一枪,史砚芬就是这次暴动的副总指挥。

  宜兴农民暴动失败后,史砚芬转移到上海,被分配在共青团江苏省委工作。不久,他担任了共青团南京市委书记,深入南京及周边各地,广泛宣传党的八七会议精神,积极在学生中发展党团骨干,开展革命活动。1927年12月,在中共南京市委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史砚芬当选为南京市委委员,负责共青团工作。此后,他不顾个人安危,活跃在南京各大学校园内外,领导大学团组织开展革命斗争。

  1928年5月5日,史砚芬在南京参加共青团中央大学支部会议时,由于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化名余晨华,严守党的机密,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他写信给弟弟妹妹说:“我死后,有我千万同志,他们能踏着我的血迹奋斗前进,我们的革命事业必底于成,故我虽死犹存。“

  1928年9月27日,史砚芬唱着《国际歌》走向刑场,被枪杀于南京雨花台。

  史砚芬的狱中难友何瑞麟在《死前日记》里记录了史砚芬行刑当天的情景:“.....砚芬临刑时,身着到南京来的青绿色直贡呢夹长衫、汉清送给他的白番布胶皮底(鞋)、白单裤。因为刚洗过脸,头发梳得光光的。他第一个先出去,神气最安逸……砚芬临去时,向我们行一个敬礼……‘再会’。”

  像谢文锦、史砚芬、袁咨桐........这样的故事太多了,一时半会真的讲不完,我希望大家在南京的,来南京的,有时间,都要去雨花台烈士陵园看一看,看一看那血洒这方土地的10万英魂。

  雨花台烈士陵园中,那块气势磅礴的烈士雕塑,其实是当年的北殉难处烈士就义原址,是杀害革命烈士最多的地方。

  东殉难处位于东岗坡下,是反动派解放前夕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场所;西殉难处位于中岗西侧,为烈士丛葬地,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众多烈士,草草掩埋于此,风雨侵蚀,岁月流逝,此地曾白骨累累,被老百姓称为"髅上髅"。

  有人开玩笑问我,你在南京雨花台安家,不害怕吗?我说我怕什么?我晚上睡觉头枕着的这块土地,是10万共产党人、革命烈士鲜血浇灌的土地,英风义烈,浩气长存,我睡得踏实、安心,若有“果粉”再吹“民国风流”,我就和这些魑魅魍魉斗争到底。

  很多人都知道南京的侵华日军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却少有人知道南京雨花台的雨花台烈士陵园,其实每年清明节,雨花台的中小学生,都会去雨花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

  我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和他们讲清楚,长眠在这里的是什么人?有没有告诉他们,那些年纪轻轻就付出生命的人们,到底是为了什么而献身?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3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