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海牙协议不是圣旨
这些年,有一句流行词,那就是与国际接轨,与国际接轨,说穿了就是与西方接轨,这样的词汇见诸于一些领导干部的讲话,见诸于各类文章文件,大凡只要你一谈到这样一个词汇,就好像显得多么时尚和新潮。至于谈的对与不对,没人去细究的。西方的规则习惯就是“轨”,接轨就是保持一致,就是看齐。
我从来不反对吸引外国的先进的技术和进步的东西,中华文明就是在不断地吸收各国文明,融合于中华古老文明的不断发展中发展进步的。但是,我坚决反对不顾一切地在接轨的口号下一切唯西方马首是瞻的行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是早在建国之初毛泽东主席就给我们制定的发展方针。但是,有一点毛泽东主席给我们讲述的非常明确,洋为中用,是为了为我所用,而不是什么向他接轨。这里我是主体,借用“它”不过手段而已。
毋庸讳言,这些年的接轨论,远离了毛泽东主席这个基本原则,而是盲目媚外崇洋、一切都是外国的好。现在,这个接轨论,已经给我们的事业带来了危害。
接轨的最早提法,可见于2001年的加入世贸,而后逐渐流行于国内的。加入世贸给给我们带来很大效益,比如生产总值就增加了10多倍,从1万多亿美元增加到现在的13万亿美元。与世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格局。这个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与世界接轨这个概念是有其特定含义的,就是通过谈判加入世贸组织,形成义务与权力的平衡。在这样一个特定条件下,中国规则与世贸组织规则接轨。但后来就不一样了,借用这个口号,行行业业都把接轨的口号喊得山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把接轨的旗帜高高举起,这就带来了非常严重的问题。有的人在这样一个口号下,公然否定我们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主张什么普世价值,主张与世界主流政治制度接轨。
邓小平1988年在会见某国家领导人时就对接轨问题明确说过:“要趋利避害”。什么叫趋利避害?某种意义上,有些地方接轨,有些地方就不能接轨。在更多的方面,不是我们和西方接轨,而是别人应该和我们接轨。今年抗疫斗争的一套完整做法,任何一个西方国家与我们无法相提并论。我们的一套完整做法,不仅给西方也是给整个世界提供了不可多得教科书。
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在盲目崇洋媚外心理驱使下,这些年某些领域接轨论也曾经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危害。别的不说,就连日常称呼,我们有些人也是主张接轨世界的,明明叫同志是很好的,是新中国叫了几十年的称呼,可有些人那些年又是写文章又是发表演讲,说是应该叫“”先生、小姐”,结果弄得现在叫起先生小姐来很别扭。我就亲眼见过街头因为叫小姐,被有的姑娘当街大骂“你才是小姐”的尴尬事。这不过是个称呼问题,如果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及意识形态领域,那便问题大了。前苏联就是天大教训,因为从政治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完全主张与西方接轨,结果结出了一个亡党亡国的恶果。一个世界仰慕的超级大国,被美国等西方国家害的如今成为经济上的二流国家。至今依然被美国人坑的苦不堪言。接轨结成了一个民族的耻辱和惨痛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