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反“贸易战”
“贸易战”是战争的一种手段,战争时期的封锁和禁运,就包括商贸的封阻,通过这种手段,造成敌方物资的匮乏,达到困死的目的。
有“贸易战”,就有反“贸易战”,毛主席是反“贸易战”的一把好手。
反“贸易战”,要懂贸易,懂经济。毛主席是懂贸易、懂经济的。
1919年9月,毛主席草拟了《问题研究会章程》,后发表在《北京大学日刊》上,他提出了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其中关于实业问题,即包括了“海外贸易经营问题”。由此可见,毛主席年幼时便懂得海外贸易是“现代人生所必需”的了,注重“解决如斯之问题”了。
毛主席对商业贸易有着浓厚的兴趣,研究起来也是扎实透底。他说:
“对于商业的内幕始终是门外汉的人,要决定对待商业资产阶级和争取城市贫民群众的策略,是非错不可的。”
1930年5月,毛主席在江西寻乌调查,中共寻乌县委书记古柏进行协助,对这次调查,毛主席非常兴奋,他说:
“这回到寻乌,因古柏同志的介绍,找到了郭友梅和范大明两位老先生。多谢两位先生的指点,使我像小学生发蒙一样开始懂得一点城市商业情况,真是不胜欢喜。”
这次寻乌调查,毛主席可谓把寻乌调查了个底朝天,事无巨细,无微不至,在寻乌的商业一章里,盐、油、豆、酒、药材、黄烟、裁缝、伞、木器、豆腐、打铁、爆竹、理发等一应俱全,全都摸了个透。调查到什么程度呢?譬如盐吧,他调查到:
“本城的一切货物,大都是销向城区的东西南北四厢和三水区的三标、水源两堡这个区域里的,别的地方很少到本城买东西。惟独盐是例外。盐的大部是销往安远、信丰,小部才销在城区、三标。又因为它是日用品,所以它是城里生意的第一大宗。城内有五家盐店,每家每年多的做得两万元生意,少的也做得六七千元生意,五家共合一年可做十万元生意。盐分潮盐、惠盐。潮盐好,但贵,每元(小洋)买十斤到十一斤。潮盐色青黑,清洁能防腐。惠盐色白,但质差味淡,因之价也较贱,每元能买十六七斤。要是贪便宜的人才吃惠盐。寻乌的盐,历来是潮盐多,惠盐少。”
他还调查到这五家盐店每一家的户籍,本钱,生意规模,生意状况,家里人口结构等。
假如毛主席是个生意人,这样细致地考察一个生意项目,一定也会成为一个富商巨贾。
因为对贸易的充分了解,毛主席在反“贸易战”中也表现出了卓越的反击能力。
在革命战争时期,红色政权面临的封锁是难以想象的。1928年11月25日,毛主席给中共中央写报告反映井冈山的斗争情况: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