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什么说要把我们的薪水都拿去搞攀枝花?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
这是毛主席在一篇题为《粮食问题》的批语中写的一句话。
毛主席说的总是那么入情入理,引人共鸣。
他还说过一句话:手中没有一把米,叫鸡都不来。也是那么通俗易懂,微言大义。
毛主席经常挂在嘴边的另一句话是:“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
这些话,浓缩了中国人民几千年的生存智慧,也是毛主席一生征战和社会改造历程的经验总结及思想精髓。
人们常说: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神在哪里?神在毛主席做足了“准备工作”这门功课。
战争年代毛主席这么做,和平年代毛主席也这么做。
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备战、备荒、为人民”便闻名于世。
一九六四年五月二十七日,在中南海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毛主席提出“三线”问题,他说:“第一线是沿海,包钢到兰州这一条线是二线,西南是三线。攀枝花不搞起来,我就睡不着觉,一定要下决心搞,把我们的薪水都拿去搞。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的,要准备上山,上山总要有个地方。要加快成昆、内昆、湘黔、滇黔、川黔几条线路的建设。西南三线,不仅修铁路,搞钢和煤,机械、化工、军工等什么都有才好。”他还说:“北京淹了,还有攀枝花嘛。应该把攀枝花和联系到攀枝花的交通、煤、电的建设搞起来。”一九六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毛主席审阅广东省委关于国防工业和三线备战工作向中南局并中央的请示报告。当时的国际背景是,美帝正积极准备把战争扩大到越南北方。为应对这一形势,广东省加紧进行战备工作,他们提交的报告中包括六条:第一,加速地方军事工业的建设;第二,从广州等前沿城市中迁建部分民用工业到三线去;第三,加强国防公路、国防通讯网的建设;第四,做好物资储备和仓库建设;第五,加速后方农业和山区经济的发展;第六,适当加强三线的文教、 卫生建设。毛主席阅后非常同意广东的做法,建议将报告转发第一线和第二线各省,叫他们也讨论一下自己的第三线问题,并向中央提出一个合乎他们具体情况的报告,他认为这样做,“可以解决一个长远的战略性的大问题。现在不为,后悔无及。”在同自己的战友们一番商讨后,毛主席高兴地说:“真是小说上说过的:‘英雄所见,大抵略同。”一九六五年四月十三日,毛主席审阅同志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备战工作的指示稿,该指示说:美帝国主义正在越南采取扩大战争的步骤,直接侵犯越南民主共和国,严重威胁了我国的安全。中央认为,在目前形势下应当加强备战工作。在全党县委以上的干部中,应当加强备战思想,密切注意越南战局的发展。我们在思想上和工作上应当准备应付最严重的情况,准备对付美国轰炸我国的军事设施、工业基地、交通要地和大城市,以至在我们的国土上作战。我们对小打、中打以至大打,都要有所准备。只要我们做好一切准备,胜利是一定属于我们的。”一九六五年四月二十八日,毛主席在武汉听取贺龙、罗瑞卿、杨成武汇报备战计划,他说:“世界上的事情总是那样,你准备不好,敌人就来了;准备好了,敌人反而不敢来。”一九六五年六月十六日,毛主席在杭州听取余秋里关于编制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汇报和谷牧关于三线建设的汇报,毛主席提出了以下总结意见:“要留有余地在老百姓那里,对老百姓不能搞得太紧。总而言之,第一是老百姓,不能丧失民心;第二是打仗; 第三是灾荒。计划要考虑这三个因素,脱离老百姓毫无出路。后来,周总理在国务院第 158 次全体会议上把毛主席总结的这三句话归纳为“备战、备荒、为人民。”准备战争,依靠第一、二线,努力建设第三线,成为第三个五年计划和十五年远景规划的重点,全国各一二两线省、市、区建设自己后方和备战工作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几百万中华儿女抛家舍业,披荆斩棘,开天辟地,铺路搭桥,他们在十五年漫长的岁月里,用青春、热血,甚至是生命,在共和国贫瘠的中西部大地上,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修筑了八千公里四通八达的铁路线,建造了三十多个新兴的工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