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毛泽东赞“军中良才”的开国上将为何主动引退

2017-03-05 6883 0
作者: 工农兵文艺转贴 来源: 中国军网

  1940年7月,时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代主任的朱良才。1940年7月,时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代主任的朱良才。早年保卫过黄洋界,围剿过张辉瓒,曾断臂沙场;晚年作为开国上将,第一个要求退出领导岗位——

  朱良才上将(1900-1989),湖南汝城人,一生南征北战,毕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早年保卫过黄洋界,围剿过张辉瓒,曾断臂沙场;晚年作为开国上将,第一个要求退出领导岗位,还撰写过《一根灯芯》《朱德的扁担》等传世佳作,可谓能文能武,被毛泽东誉为“军之良才”。

  

开国上将朱良才

  开国上将朱良才

  宋任穷:“如果朱良才留在那里,这个师恐怕就垮不了”

  长征开始时,朱良才任三十四师政治部主任,率领后卫师担负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掩护任务。“一次作战中,他身负重伤,血流不止,仍然坚持不下火线,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给部队以极大的鼓舞和力量”。然该师处在全军的最后,行动非常被动,给养十分困难,加上长途行军疲劳,师长和政委产生了消极思想,每到宿营地倒头便睡,上级来了电报谁也不看。在党委会上,作为书记的朱良才批评了师长和政委,弄得会议不欢而散。会后,师长和政委就向军团反映,说朱良才伤还没有好,行动不便,不适合到后卫。军团领导认为有道理,于是朱良才被调到军团机关提前过了湘江。不久,三十四师在蒋家岭一带被敌人切断,师长、政委及大部分指战员牺牲,其余的被打散。时任红五军团民运部长的宋任穷说:“如果朱良才留在那里,这个师恐怕就垮不了。”

  

红军时期的朱良才

  红军时期的朱良才

  及时发现和宣传了“狼牙山五壮士”等。毛泽东称其为“军之良才”

  1937年初,红军西路军打通与苏联联系的作战失败,党中央、中央军委成立了刘伯承任司令员、张浩任政委的援西军。在甘肃镇原,援西军某团部走进来一个步履艰难的“老头”,他竟是已经担任西路军红三十军政治部副主任的朱良才。原来,西路军经过长期血战,在倪家营子被敌人重兵包围,红军将士又苦战40余天,但寡不敌众。朱良才在祁连山中与敌周旋,最后剩下孤影一人。凭着坚定的信念,朱良才化装东进,摸爬滚打一直走了36天,在耗尽最后的精力之际,终于找到了队伍。

  

抗日战争时期的朱良才

  抗日战争时期的朱良才

  后来,由宋任穷提议并经援西军党委批准,朱良才被任命为援西军政治部组织部长。对于归来的西路军人员,援西军政治部迅速进行审查甄别,除了个别确有叛变行为者外,一律予以信任,及时恢复党的生活,重新分配工作。“由于良才同志作风正派,又对西路军各方面情况比较了解,使上述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大批西路军归来的同志很快走上新的战斗岗位。”(宋任穷语)回到延安,毛泽东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军事上过硬,政治上合格”,是“军之良才”。被毛泽东赞"军中良才"的开国上将为何主动引退

查看余下3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