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们的经济政策》——早期红色国民经济建设的思想实践
之前,毛主席写了《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一文,系统说明当时进行经济建设与包括反“围剿”军事斗争在内的革命工作之间的关系。从红色区域巩固发展的宏观角度,详细阐述了怎样结合当时条件进行可能的经济建设,怎样有效组织开展国营经济建设和促进私营经济发展建设等问题,重点说明经济工作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本篇著作在总结当时红色区域经济建设的基础上,从微观视角更加细致具体的阐述了红色区域的经济应该抓什么?怎么抓?才能使红色区域的经济发展得更快更好。
在红色区域反“围剿”的形势下,不但要在思想上重视经济工作,更要重视用正确的政策推进落实经济工作。在本著作中,毛主席把经济建设工作提高到仅次于军事斗争的高度。从敌方看,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破坏红色区域的主要手段是武装“围剿”和经济封锁。从我方看,进行经济建设有利于供给战争、改良民众生活、巩固工农联合、保证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争取国营经济对私人经济的领导,为将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积累经验,创造条件。为了达到这些目的,红色区域的军民必须进行可能的和必须的经济建设工作。“可能”是就环境而言,即:要实事求是,不能违背基本客观条件,幻想当时条件不允许、不能实现的经济建设;“必须”是就解决自身基本需求而言的。即:要分清主次,把有限的经济建设能力用在最重要的和必须的经济建设方面。按照这个原则,红色区域应该重点发展农业、工业、贸易和合作社经济。
农业经济是红色区域的支柱性产业。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的米谷、棉、麻、蔗、竹等,是红色区域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工业生产的原料和贸易的主要货物;另一方面由于红色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传统,当地群众主要以务农为主。所以,农业经济是红色区域最有可能有效发展和最必须重点发展的产业。事实上,由于红色区域进行了有组织的农业生产,确实有效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建设成效明显(红色区域的农产增加15-20%)。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红色区域建立后的土地确权政策,即:迅速的完成土地革命。毛主席曾在《矛盾论》中阐述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原理。一般是物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是由于矛盾能够相互转化,在特殊情况下意识也可能居于支配地位,由意识决定物质,由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并指出“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作用”。在当时的红色区域,农业生产的成效明显,主要是红色政权变更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封建土地关系。在土地确权后,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撂荒的土地被重新耕种,部分荒地被开垦,农业生产的基数扩大。另一方面是有效组织劳动力。组织了劳动互助组和耕田队,调剂劳动力;组织犁牛合作社,加强畜力利用;动员妇女参加劳动,最大限度的把各方面劳动力组织起来运用到农业生产中。第一方面是政策性的原因,第二方面是技术性的原因。这也说明,干任何事情,要在确保战略决策正确的同时,注意在战术执行时讲究方法和措施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