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华 | “三农”观察:村干部何必要求“高富帅”?
一、村干部不愿当了?
7月在北方某村调研,该村负责人担任了多年的村书记和村主任。他本人从事建筑工程,在县内承包基建,成立了建筑公司,高峰时期一年承接的工程量超过五千万。最近两年,建筑和基建行业不景气,项目款难收,他承接的一些政府项目无法结算,他本人也拖欠了供应商不少款项和银行贷款。这位村主任个人经济实力强,社会关系广,在担任村干部的十多年间,他到县里各个部门为村里争取了不少项目,推动了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让他所在的村庄从当地最为破败转变成了乡村振兴示范点。粗略算下来,从2008年至今,该村累计投入的各类政府项目资金超过700万元,远超过当地其他村庄的平均水平。
政府拨付项目资金之后,有些需要村庄资金配套,还有些涉及占地,需要支付处理费用。我们调查的这个村庄,没有集体收入,这些项目建设所带来的村级开支,由村主任自己垫付。另外,扶贫结束之后,上级下来的各种资金减少,村内出现雨后塌方修葺、水管破损抢修,或临时迎接上级检查需要清理环境雇工,这些日常性开支也超出了村里承担能力。村主任需要垫付这些日常开支。这些年累计下来,这位村主任为村里垫付的各种资金超过100万元。
上一届村委会换届时,当地政府将之前的五个行政村合并为一个大行政村,现在这位村主任突然要负责五个村的工作。一方面,上级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巩固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整治、秸秆禁烧、图斑整治等各项工作都要做,另一方面,群众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合并为大村后,工作量增加了五倍,并且村民动不动就拨打12345反映诉求,政府批转下来,合理或不合理的诉求都要求村里去解决。上级的严格管理让这位村主任束手束脚,政府对农民高标准的服务承诺,最后也变成了村里的责任。如此一来,这位当了近二十年的村干部越来越感觉倦怠,他多次向镇里提出辞职要求。
7月之后,另到中部省份的一个乡镇调研,当地过去几年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地方政府提高标准,要求每个镇都要打造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每个示范点需投入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用于应付上级检查。几年下来,村级负债不少。全镇20多个村,只有1个村书记顶住镇里压力,坚决不负债打造示范点,有17个村的书记私人为村里垫钱,只有3个新上任的村书记没有为村里垫钱。有些村因此欠下的工程款达100万元。工程队找村书记结算,村里没钱,有几位村书记被工程队和供应商起诉了,村书记变成了失信人。曾有一名被起诉的村书记突发疾病,找到镇里临时拨付了2万资金去看病,由于被限制乘坐高铁,只好请私人开车送去省城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