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表万字长文 披露中国防疫思路转变主要原因
2023年1月8日,中国新冠疫情防控三年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回归乙类管理。
从推出“二十条”和“新十条”优化措施,到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再到由“乙类甲管”正式调整为“乙类乙管”……我国新冠疫情防控主动作出一系列重大调整。
面对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中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不断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以防控战略的稳定性、防控措施的灵活性与病毒对决,为抗疫平稳转段赢得宝贵时间和最大空间。
因时因势科学决策,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
进入2022年,具有强传染性的奥密克戎变异株迅速蔓延。
对中国而言,把握好世纪疫情应对的变与不变,是一道重要考题。
始终跟踪病毒变异特点,密切关注疫情演变态势,时时牵挂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022年11月10日,深秋的北京。一场非同寻常的会议,在中南海召开。
听取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汇报,研究部署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坚持科学精准防控,提高防疫工作的有效性”;
“要在落实各项防疫举措的同时加强分析研判,必要的防疫举措不能放松”……
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党中央作出重大决定。首次提出的二十条优化措施,向海内外释放中国因时因势、主动优化防控政策的鲜明信号。
隐匿传播特点明显、清零难度大、疫情防控的社会成本和代价变高……
面对持续变异的病毒和不断变化的疫情防控形势,每一步抉择,都要反复权衡、审慎决策。
就在一个月前,国内新发疫情不断出现,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越来越突出——波及31个省(区、市),部分地方疫情持续3个月左右,疫情控制的社会成本攀升。
病毒致病力减弱的特点也越来越明显——2022年11月9日,乌鲁木齐在院感染者中无症状、未分型和轻型占91.3%,重型、危重型占1.5%;呼和浩特在院感染者中无症状和轻型占98.6%,重型、危重型占0.36%。
尽力用最小成本在更短时间内控制疫情,尽力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的影响。
2022年11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召开的第二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
将风险区调整为“高、低”两类,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
“‘二十条’是基于多地疫情防控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相关评估数据作出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负责人表示,这是对第九版防控方案的完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