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传:你被兴趣班卷进去了吗
以前一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广为流传,在素质教育的大力普及下,现在人们更加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比如美育,这些年它的“咖位”提升就非常快。前不久,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对于发展素质教育、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是又一次有力推动。
除了学校美育浸润以外,很多家庭通过报各类兴趣班开发艺术特长。这样的方式自主灵活、针对性强,是一种重要的补充。任何一件事物的兴起和发展都容易衍生出一些问题,比如经济压力、心理负担等。今天,我们不妨就这个话题聊一聊。
一
很多家长对美育特别是艺术素养很重视,选择报各类兴趣班,这是一件好事,俗话说“技多不压身”。但是之所以称之为“兴趣班”,首先应该是源于孩子的兴趣。对于这一点,身边有一些人是走偏了的。
很多情况下,由于孩子尚缺少独立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兴趣班往往不是孩子的选择,而是父母的决定;不是孩子要学,而是父母要孩子学。这样一来,就容易出现一些“后遗症”。如果孩子不是真心想学,是很难坐得住、学得进的,反而会产生抗拒、叛逆的心理。家长投入了时间、金钱,孩子没有学出来不说,还影响亲子关系,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有的家长出发点是好的,孩子也不排斥,但是缺乏规划、盲目跟风。什么热门就给孩子报什么班,看到别人会的,觉得自己家孩子也要会,否则就好像落后了。画画、乐器、舞蹈、主持……恨不得孩子什么都学、什么都会。
有人曾经做过调查,参与的300多个家庭中,有一半孩子的兴趣班数量达到3个以上,每周花在兴趣班上的平均时间为5小时左右。而且,艺术类的兴趣班收费往往不低,家庭每年动辄投入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有的家长戏称之为“碎钞机”。家长不仅要支付昂贵的费用,还要投入大量时间去接送、陪练,孩子原本的课余休息时间也被塞得满满当当。
在艺术兴趣班上,“沉没成本效应”非常显著,投入的越多,越不舍得放弃,最后家长和孩子都被“套牢”了,在一个又一个兴趣班中越陷越深。
一言以蔽之,很多人不管孩子是不是那块料,不管孩子学不学得过来,甚至都不管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你卷我,我卷你,最后大家都疲惫不堪。
二
在匆忙奔波的间隙,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有时候都会陷入迷茫:学这些艺术特长到底是为了什么?
专业路线的辛苦远超常人想象,牺牲文化课也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决心,最终真的能靠艺术特长吃饭的毕竟还是少数。但如果不走专业,花这么多时间、金钱值得吗?投入多少精力是合适的?要学到什么程度?随着课业越来越紧张,是中途放弃还是坚持下去?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