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广州“制衣村” 十万人流向何方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锐“哐、哐、哐……”3月27日中午12时许,陈伟强站在康乐村招工桥旁看得出神,对面的工程车正在进行房屋拆除作业。
随着广州市海珠区凤阳街道凤和村(康乐、鹭江)城中村改造项目(以下简称“凤和项目”)第一阶段开发工作的正式启动,聚集在此的制衣厂经营者们与相关服装制造产业的转移也势在必行。这是凤和项目备受关注的原因之一。
康乐村、鹭江村位于广州城区中心位置,距离地标建筑广州塔大约4.5公里,因毗邻全国著名的“中大布匹市场”和“十三行”等服装批发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起发展至今,形成了一个兴旺、成熟的“制衣村”。在村里,从招工、生产、运输,到老板、员工的衣食住行,一切都可以内部解决,但人、车、布料等总是混乱地挤在狭窄的街巷里。
广州市海珠区凤阳街凤和经济联合社的数据显示,凤和(康乐村、鹭江村)片区改造范围涉及户籍人口6914人,常住人口约13万人,人口密度达到11.96万人/平方公里。
这里也被称为“土豪村”。广州市海珠区凤阳街凤和(康乐村、鹭江村)更新改造项目在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官网公示的信息显示,康乐村、鹭江村共13个经济社,以服装、批发以及房地产业为主;2018年,康乐村、鹭江村的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分别为6.8亿元、3.5亿元,人均分红24.4万元、15.8万元。
陈伟强向经济观察报记者回忆,大约20年前,17岁的他离家谋生,那座已拆除大半的建筑物正是他在广州的第一个落脚处。他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在那栋楼里的制衣厂做杂工。彼时,康乐村已开始因服装制造业热闹起来,但周围还没有高楼大厦。
根据今年2月公布的广州市海珠区凤和(康乐村、鹭江村)城中村改造项目实施方案,此次凤和项目更新改造涉及用地面积110.17公顷,总建筑面积377.98万平方米,建设共分四期实施。一位参与项目的政府工作人士向记者表示,整个更新改造时间预计为十年。
开拆
3月27日,经济观察报记者在康乐中社区党群服务站所在路段看到,该区域已进行围蔽处理,并有安保人员在出入口驻守,围蔽内侧可见大量建筑垃圾堆积。同时,围蔽外侧的道路依旧通畅,骑电动车、载着布料的人往来不断,“诚寻客户”的人沿街而坐。
杨凤红是“诚寻客户”的人之一。她把写着“全品类女装、各种网单”字样的小黑板放置脚边,然后低头做手工活。
“这个能做吗?”一位年轻女子从包里拿出一条灰色西裤问杨凤红,在得到“做不了”的答案后,对方继续往前走问下一家。这是村里的制衣厂最常见的“接单”方式,“客户”拿着样板现场沟通,双方确认能否合作。凤和项目传闻多年,但迟迟未能落地,这让杨凤红和很多人一样,谈起这件事时非常平静。
“我们的合同去年已经到期,房东不(续)签了,但还没通知要搬,也在等,差不多就是随时准备无条件搬走。”杨凤红说,目前拆除区域较少,大部分制衣厂仍然正常运作。
另有一位制衣厂经营者向记者表示,今年以来的拆除工作也并非完全顺利,一方面改造实施主体方与凤和经济联合社在补偿谈判方面仍有未达成共识之处,另一方面凤和经济联合社与物业承租人/实际经营方在清退方面也有冲突。“一边谈一边拆,今年都还集中闹过,停工又复工。”上述经营者称,一些面临被清退的工厂合同未到期,但不满意赔偿方案。
康乐村内设立的城中村改造物业清退现场咨询点公示信息显示,凤和(康乐村、鹭江村)项目更新最早始于2018年11月,凤和经济联合社及下属康乐村、鹭江村各经济社征求全体组织成员改造意愿,表决同意率为97.19%,认为村民改造意愿强烈,改造条件成熟;2023年11月,凤和项目全面启动私人住宅入户精测、面积确认,为动迁签约工作做准备;2024年2月,凤和项目改造实施方案公示征询意见。
3月27日,经济观察报记者在走访过程中看到,康乐村大多数建筑物外都已喷上“拆”字样,并挂出“城中村改造,即将清拆,严禁转厂”的横幅。同时,多条道路都有安保人员巡查,对外界入村者也表现得格外警惕。
转移
康乐村、鹭江村兴旺之原因,也正是其转移之难点。
陈伟强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制衣村”兴起至今,最大的特性就是“小单快反”,村里的制衣厂规模普遍不大,多数以“员工30人左右、厂房200平方米至300平方米”的状态生存。
他解释,康乐村、鹭江村最“值钱”的从来不是哪家工厂,而是它自身的地理位置。这里是距离“中大布匹市场”最近的城中村,电动车车程大约2公里,工厂购买布料极其方便、快速,距离“十三行”等服装批发市场大约半小时车程。多年以来,制衣村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商业氛围,客户在路边沿街找工厂,工人也沿街找活干。
“早些年,客户主要来自附近的服装批发市场档口,后来多了淘宝、抖音来的网单,有一些自己是主播,每次订单大部分就是一次几百件,今天晚上拿布料,明天晚上我们就能出货。”陈伟强说,如果工厂规模做大了反而不利于生存,“这里的租金超贵,每平方米50元~60元,200多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加上水电、垃圾费等,固定开支每月就要2万元,还不算工人工资。”
陈伟强说,制衣村的“小单快反”也是被互联网“倒逼”出来的。他回忆称,2010年,当时在康乐村的制衣厂工作五年的他,已升职为管理层,随后便决定开厂创业,“2010年到2012年,两年多的时间,我挣了90万元,每年就做两三个客户,出了爆款客户也不会走,现在恨不得三天做一个客户。”
“现在互联网信息太发达了,档口上货出一个爆款,两天就被抄走了,行业‘卷’、客户也‘卷’,连带着工厂也不得不越来越快速反应,不然就做不下去。”陈伟强说,村里的制衣厂想赚钱就得“老板够拼,晚上出了货,工人下班还要自己打包、送货等,忙完已经凌晨三四点,第二天又继续出来找客户”。
制衣村的工厂一直保持着“高流转”的状态,不愁人来也不愁人去。但自2018年凤和项目的消息传出后,也有经营者从长远计开始往外发展。其中,把广州的服装产业向清远转移是官方层面给出的一个发展方向。
不过,“去清远”并没有得到制衣村从业者们的广泛认可。他们之中不少人认为,清远距离如今的中大纺织商圈超过1.5小时车程,产业园区位置偏、当地产业链不成熟,无法适应。与这一转移方向相比,他们更愿意去广州中心城区的其他城中村,又或者前往广州同样有服装产业基础的增城区、番禺区。
一位在广州经营服装工厂25年,为奢侈品品牌代工的资深行业人士吴康向记者表示,为了拉拢“制衣村”的产业链,广州内部也形成“对抗”力量。“就是对方(清远)开什么条件,他们也开什么条件,补贴、给场地之类的,番禺、增城还有大把空间”。他说,最终的选择还是看企业自己的发展想法。
吴康说,如果想继续原来的模式,这些工厂可以往其他城中村去,或者回自己的原籍地。“最近这几年,周边城市的产业链也完善了,江西、广西、湖南都有,不存在活不下去(的情况)。”他说,想长远发展、规模化发展的企业就要想得、做得更多。
转型
3月26日,在一场由广清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园管委会和跨境电商企业广州希音国际进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希音”)共同主办的招商推介会上,现场几乎满座。
这是清远众多承接广州服装产业转移的推介活动之一。当天,清远市委常委、秘书长林科聪在现场公布了多项吸引服装企业入驻园区的优惠条件,例如用地、水电、用工的成本优势,未来将兴建外贸码头、引入职业技术院校等方面的规划。
但与上述优惠条件相比,大部分参会企业对希音更感兴趣。经济观察报记者看到,在希音公布全球招商条件的环节,不少企业都举起手机拍照。一位康乐村开办制衣厂的考察者向记者表示,他们此行主要是想来认识希音招商方面的人,也顺便实地了解一下入驻清远产业转移园区的服装企业发展情况。
“还是太远了,招人会很困难,就算以后有学校,但这也是很久以后的事,太不成熟了。”上述考察者向记者表示。不过,她也表示,搬出康乐村是早晚的事,对希音感兴趣是因为该公司的需求也是“小单快反”模式,这正是他们的强项。
一位于2020年选择搬出广州鹭江村的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他大约2015年开厂,2016年成为跨境电商企业广州希音国际进出口有限公司的供应商。“疫情的时候,为了保订单生产,我们快速做了决定搬走,现在佛山张槎,那一片也是服装产业聚集区。”上述负责人说,他们在“制衣村”时的场地大约是200多平方米,搬至佛山后厂房扩大至2000平方米。但这并未使他们安心发展,佛山张槎的服装商圈同样距离当地市中心较近,因为连年上涨的厂房租金,他们计划再次搬迁。
“现在都还在到处考察,以后可能工厂远一点,但还是想在广州有一个办公室方便接单。”这位负责人说,希音这样的现象级企业的确给行业带来了改变,以其为例,过去几年在生产效率、运营管理方面都有明显的升级,生存状态也相对更稳定。
作为入驻广清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园的企业代表,广东天思服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学正则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从企业、行业的发展角度思考,中国的服装制造能力毫无疑问很强,但行业内卷的现象也是必须要面对的,希音提供的是一个出海的选择。
“中国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家世界知名的服装品牌企业,希音可以把大家的力量凝聚起来、冲出去,我觉得是非常好的机会,从成本服装到布料,都可以跟着一起出海了。”石学正说,他的公司总部在广州花都,与清远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园的距离在可接受范围,这里给他们提供了更大的场地空间做智能制造生产。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陈伟强、杨凤红、吴康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