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首轮谈判暴露美方焦虑情绪
图为日本首都东京的一家本田汽车商店。新华社记者 张笑宇摄
4月17日,日本与美国举行首轮关税谈判,美国总统特朗普于会谈前数个小时临时决定亲自出席,导致原定议程被完全推翻。分析认为,在中国坚决反制美加征关税背景下,“总统上桌”显露出美政府急于与日本达成关税谈判范本和成果的焦虑情绪。然而双方第一轮谈判仅起到了明确方向的作用,日美关税谈判在细节性问题上分歧仍存,下一阶段谈判成果仍有待观察。
关税谈判本应由日本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正与美国财政部部长贝森特主导,但就在赤泽亮正一行还在奔赴美国的飞机上时,美方在社交媒体上公布了总统将参加会谈的消息,这令赤泽团队“大吃一惊”,而在抵达华盛顿之后,赤泽团队才收到正式通报。据日本媒体报道,会谈地点临时由财政部大楼改至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就连现场的美方工作人员也手忙脚乱。有分析认为,通过“总统上桌”、临时改安排等方式,美国政府希望展现出对关税谈判的高度重视,并希望确保将主动权掌控在自己手中。
据日本媒体报道,赤泽亮正在白宫的会谈持续了约50分钟。赤泽亮正转达了日本首相石破茂的意愿,即希望尽早达成一项能够加强日美双方经济的全面协议。对此,美方阐述了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立场和对关税政策的看法。之后,赤泽亮正继续在白宫与美国财长等人举行部长级谈判,持续约75分钟。赤泽亮正就美方对日本加征关税表示遗憾,称此类措施可能影响日本今后的对美投资及美国本地的就业情况,强烈要求美方撤销。
在谈判过程中,美国对日本提出了3点核心要求:一是削减美国贸易逆差,加大美国汽车进口规模;二是取消对美牛肉、大米、海鲜、土豆等农产品的非关税壁垒;三是增加日本承担的驻日美军费用。美方在会谈中称:“美国为日本防卫投入了几千亿美元,日本却什么都没做。”“不能再让美国为他国防务埋单。”在汽车问题上,美方引用贸易代表办公室提交的《对外贸易壁垒报告》,指出日本仅认可由日本电动汽车协会与日本电动汽车快充协会制定的CHAdeMO充电标准,却限制特斯拉等美企进入日本电动汽车市场,并要求对日本安全认证制度展开系统性审查。有分析认为,美方在会谈中频繁切换话题,显示出此次谈判并非明确的关税议题导向,而是以关税作为“武器”的施压导向。日美关税谈判已经成为囊括贸易、防卫、能源等多领域议题的复杂综合谈判。
会谈结束后,美方第一时间通过社交平台账号发布与赤泽亮正的合影,配文称“取得重大进展”。有观点指出,双方首轮谈判并未达成具体协议,也难称取得“实质成果”。路透社称,美日双方都表达了善意,但除了同意再次会面外,几乎没有取得进展。对美国政府而言,更多的是希望借助对日关税谈判形成“范本”,吸引更多国家主动与其开展关税磋商,因此无论是“亲自上桌”,还是炫耀成果,都是“表演型政治”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