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复旦大学教授:“我们低估了年轻人对生育和婚姻的悲观态度”
“一孩生育率跌至0.5”上了热搜,
根据2023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
去年我国人口减少85万,
新出生人口降到 956 万,
对比2016年的1883万新生儿,
6年时间,减少了近一半。
这是我国61年以来的首次人口下降,
人口拐点,比预测的早了近十年。
总和生育率1.07,
(育龄女性平均的生育子女数,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低于国际社会1.5的警戒线。
面对低迷的生育率,
各地纷纷推出生育补贴。
人口学家王丰认为:
“光是发钱,难以刺激年轻人的生育意愿。”
▲
《金都》中思考30多岁女性是否要步入婚姻
少子化危机的另一面是“未富先老”,
到2050年,我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
将抚养106个少儿和老年人口。
(数据来源《中国人口中长期预测2022》)
人口学家梁建章预言:
“原来的这个人口、产业、人才规模的优势,
可能在一两代人以后就会失去。”
一个人口负增长的社会真的那么糟糕吗?
王丰说:“过去能够适应人口爆炸,
未来应该会有办法来应对减少。”
一条采访了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讲座教授王丰,
他从事人口研究近40年,
推动取消独生子女政策。
以及两位年轻的女性人口学家汤梦君、杨胜慧,
她们所在的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为中央决策部门提供人口政策建议。
生育始终是个人的选择,
但巨大而遥远的人口数字,
将会影响到我们每个人。
撰文:洪冰蟾
责编:倪楚娇
Q :此前人口学界预测2030年左右,我国将迎来人口拐点。2023年初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们已经处于人口负增长中,比预测提前了近10年,您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A:我们在经历一个全球性的,整个人类历史上没有过的一个转变。
按照世代更替水平,平均每对夫妇要生育2.1个孩子,才能保持人口规模不变,我们现在低于这个水平,人口数量向相反的方向走去,而且我们遇到的只是一个开头,人口减少是不可逆转的,低生育水平在短时间内不会有变化。
联合国几年前做的预测是我国会在2035年出现人口负增长,我们曾经拿1.4的生育水平来预测,当时认为这个数字已经比较低,负增长最早在2025年到来。我们还是太乐观了,实际下降速度比我想象中的要快。
Q:我们总是说“人口红利”“ 人口规模决定中国命运”,人口真的越多越好吗?
A:很多人问我,人口减少对经济有什么影响?有什么办法能不让人口减少?这两个问题都是没办法回答的。我们一直有一些错觉和思维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