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1%的农民工60岁后不愿回家休息
仇凤仙,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在北上广深谈农民工,他们是“流动人口”或“外来人口”;而在安徽谈农民工,他们就是我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
76.1%的农民工60岁后不愿回家休息,他们要一直像精卫鸟一样去衔石、去挣钱|仇凤仙 一席第997位讲者28:39
民工暮年
2023.5.27 南京
我叫仇凤仙,来自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学系,我关注的是农村社会学和农村流动人口。
我是从安徽农村走出来的。当我们在北上广深谈农民工,他们往往只是被称作“流动人口”或“外来人口”;而在安徽谈农民工问题,他们就是我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或者是熟悉的邻居。
当我从乡村走出来,而今又回到乡村的时候,当年最早外出流动的农民工们已经开始走入暮年。所以从2015年起,我开始重点关注农民工问题,尤其是第一代农民工的生计问题。
通常在学术意义上,第一代农民工是指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并且在80年代中后期外出务工的农民群体。这一部分人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们的经历和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历程几乎同步,换句话说,他们见证了我们国家社会改革的历史。
谈到第一代农民工,一个关键词就是户籍制度。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出台(1958年1月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正是这个制度第一次把人口分为城和乡两个管理区域。
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之下,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失去了自由流动的权利。而且这个制度的发展应该说是造成今天城乡分野的重要推动力量。很多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体制都依附在户籍之上,也就造成了一系列流动人口问题。
1978年后,改革开放开始,农村实行“大包干”,也就是土地承包制度。农民从土地上获得了一些释放和自由,有了些许的流动权利。私营企业发展也使得城市有了用工需求,于是农民就有了一定机会和空间进入城市。
当我开始系统关注第一代农民工,首先是和我最熟悉的父亲、兄弟姐妹和邻里聊他们的现状和未来。紧接着我开始在城市里主动寻找第一代农民工,在马路上,在工厂里,在路边的小饭店……只要遇见他们,我就会上去和他们聊一聊。
在反复聊天的过程中,他们有三句话最典型,实质上反映了身处暮年的第一代农民工在务工历程中的最大诉求和最大问题:
年纪大了,我往哪里去?
一旦生病,我的将来靠谁?
不能打工了,我将来怎么办?
围绕这三句话,我访谈了200多位农民工,并设计了一套含有70个问题的问卷,发放2500份。在整理质性资料和数据资料的过程中,第一代农民工的群体形象和生命过程就像在暗房里洗胶片一样慢慢地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