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迎宾馆的那把大火
1
2000年7月15日,广东汕头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汕头迎宾馆失火案”,导致5人死亡,2人重伤。
这起“失火案”令中央震怒,迅速派出由国家税务总局、公安部、监察部、财政部等13个部门组成的调查组奔赴汕头,拉开了新中国建立以来最大的一场打击进出口骗税案的帷幕。
一年后,这起由“失火案”而引发的“共和国第一税案”宣判,有30人被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19人被判死刑并立即执行。
为何这起“失火案”会引发如此严重后果的连锁反应呢?
这是因为此案中被烧死的两位被害人均为广东纪委前来汕头查案的干部,他们是中央委派的“钦差大臣”。
虽然这起“失火案”被警方澄清定性为“意外”,并不涉及“骗税”案件和其他官商,但时隔多年,关于这场火灾的猜测从未停息。
更令人遗憾的是,汕头经济受此案影响,经济发展一蹶不振,至今都没能恢复元气。
说这起案件前,有必要先了解下汕头的历史和背景。
有着“岭东门户,华南要冲”之誉的汕头,是位于广东南端的经济特区。
改革开放后,汕头经济特区紧随深圳,是广东第二大城市,外贸出口始终位居全国前列,仅次于北上广深与天津。
那时的汕头埠,万商云集,举世瞩目。
90年代末,整个潮汕地区经济产值在广东排名第六,发展态势一度超过所有沿海城市。
谁也没想到,2000年夏天的这把火,却彻底改变了汕头后来的历史进程。
2
潮汕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却因为税务问题屡屡引发广东省及中央的关注。
由于那时还是手工记账方式,普通商家逃税多采取“大头小尾”方式,即开出的发票是实际金额,但留下的发票存根却是少得多的数字,目的自然是为了逃税。
这招在全国司空见惯,并不稀奇,只能靠税务人员花费巨大精力查账、审计。
但是潮汕地区的逃税可不一般,作为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各类偷税漏税现象不仅普遍,而且涉案金额少则数千万,多则上亿。
更令人震惊的是,潮汕整个地方不仅偷税,还大规模骗税。嫌疑人既有普通商家,也有堂堂政府工作人员。
骗取出口退税在潮汕地区几乎是“公开的秘密”,所有人都在想方设法“薅”国家的羊毛,金额更是达到恐怖的上百亿。
所谓“出口退税”是国家为鼓励特区出口而设立的一项税费减免政策,这项措施不仅鼓励了出口企业的经营积极性,也有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为了防止骗税,国家其实采取了不少严格的申请措施。
如要求出口退税必须提供供货企业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外汇管理部门的“出口收汇核销单”、征税机关的“专用税票”,也就是人们习惯上统称的“两单两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