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最大的隐忧,不在错过DeepSeek
来源:雨前产经观察
深圳的创新神话正在褪色。
四十年前,深圳蛇口工业区竖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用制度破冰点燃中国改革的燎原之火。如今站在前海金融中心顶层,俯瞰这座年轻的城市:一座座摩天大楼直插云霄,车流如织,霓虹闪烁。四十年来,这片土地创造了太多令世界惊叹的奇迹:从无到有,从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从电子大厦到华为园区。
但繁华之下,一个深层危机正在悄然蔓延。
不是人才外流,不是空间紧张,甚至不是错失DeepSeek这样的明星项目。
当其他城市纷纷在新一轮创新浪潮中找准定位、加速前进时,深圳似乎正在失去那个曾经让它叱咤风云的制胜法宝。
这座城市最大的隐忧究竟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关乎一座城市的命运,也关乎中国创新之路的未来走向。
一
为什么说深圳错过DeepSeek不意外?从数据看,这是一个“种瓜得瓜”的结果。
虽然深圳去年8月规划了十大人工智能集聚区,去年12月发布了雄心勃勃的政策,描绘“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的蓝图,但放眼全国,深圳人工智能进不了前三。
先看全国AI公司的分布:北京遥遥领先,有1869家AI公司,占全国27%;广东1494家,占21%;上海1081家,占15%[1]。表面上看,深圳所在的广东好像还不错,但实际上深圳在AI领域远远落后于其他一线城市。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人才数据。北京占全国AI人才的24%,杭州占16.53%,上海占9.78%,而深圳只有可怜的6.18%[2]。杭州一个城市的AI人才就比上海和深圳加起来还多,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高校瘸腿。AI人才往往选择在母校所在地创业。清华、北大的AI创业者更愿意留在北京(分别是68%和59%),浙大培养的人才56%留在浙江(比如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就是浙大出身),上海交大的毕业生61%选择留在上海[1]。反观深圳,缺少顶尖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先天就输在起跑线上。
第二是巨头失血。虽然深圳有腾讯这样的科技巨头,但在AI人才培养和输出方面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数据显示,腾讯系的AI创业者中,选择在北京创业的占37%,选择在广东的是34%,而且这还是整个广东省的数据,不是深圳一个城市的。相比之下,阿里系创业者45%选择留在浙江,百度系创业者69%选择留在北京,都明显体现出了总部效应。[1]
北京能靠清北 + 中关村 + 百度系自产自销,杭州有浙大 + 阿里闭环造血,上海靠交大 + 资本优势虹吸全国,而深圳看似有腾讯,实则人才、高校、生态三头漏风。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