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西太平洋矛盾分析与中国选择
笔者按:近两个月南海形势“旧貌换新颜”,令人鼓舞。这让笔者想起这篇旧文,文章分析了西太平洋的矛盾性质与中国选择,重读这篇文章对理解当前中国与南海国家关系发生的这种变化是有益。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辩证思维和矛盾分析的方法,从国际法理和战略利益的视角入手,细致地考察分析了中国在西太平洋所面临的形势和美日两国在东海、南海问题上可能持有的态度与立场。作者指出: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西太平洋,具体表现为东海问题和南海问题:东海问题主要是与日本的矛盾,南海问题则主要是与美国的矛盾。今天中国欲在南海受到应有的尊重,要以在东海赢得尊严,即实现台海统一(含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回归)为先决条件。实现台海统一不仅是中国不可让渡的核心利益,而且也是雅尔塔法律体系赋予我们的权利。而台湾之于美国虽说属于其战略利益,但远非其核心利益,并且雅尔塔法律体系也没有赋予其在那里的权利。此外,在东海问题上,日本谋求的是为战前利益翻案,否定雅尔塔成果及在此之上建立的利益格局,这是美国所不可能接受的。所以,在东海问题上,中国应利用北方边境日趋稳定、周边形势有利于我的战略机遇,采取“软挤压”方式,置敌于无义,从而占据道义和战略上的制高点。
本文主要内容刊发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5年第1期
毛泽东说:“一门科学,应当从分析矛盾出发,否则就不能成为科学。”[1]分析矛盾,就是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其他矛盾也就迎刃而解。老子又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妙,即辩证存在着矛盾和发展,徼,则是规定矛盾的边界。这说是说,矛盾是普遍的,但矛盾是有边界和相互转化的。看一般性矛盾,要看到它的普遍性,还要看它的有限性;仅仅认识到主要矛盾还是不够的,还得认识到这主要矛盾矛盾存在的边界和转化的条件。因此,我们研究国家利益需求,不能仅从“战略伙伴”式的合作入手,而应从其双方关系的矛盾点入手。转化而不是消灭矛盾是矛盾解决的要义,也是战略哲学的要义。未来的几十年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其间,重大挑战和重大机遇并存却不并起:胜利或失败,二者必具其一。为此我们需从矛盾分析切入,对其加以综合研究。
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美国战略东移,这在西太平洋地区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而应对这种挑战,大而无当地仅谈“战略合作”是不够的,我们得从矛盾分析入手,弄清楚在哪可以合作,在哪不可以合作,这应合了中国人“好朋友,勤算账;好邻居,勤打墙”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