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铭:何学者穿帮了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个特殊时期。这个时期的知识分子,成长于新中国特别是文革期间,他们对共产党毛主席的那套理论、办法非常熟悉。但是,时代的陡然逆转,让这些人猝不及防、手足无措。经过几年的察颜观色,他们迅速适应了新的时代,立即从思想上、精神上、行动上、言论上,背弃了自己当年的那一套,与之彻底决裂,以便一心无挂地投靠新的主人。他们迅速成名成家,成为社会精英,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背弃得越早、越迅速、越彻底,则成名越早、越高、越持久,受到的鲜花、奖励越多。

  正因为这个适应新时代的转变过于急促,所以,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长起来的中国名人名家,基本上都有两个特点:一是欺世盗名,二是不学无术。而且,越是不学无术的人,就越擅长欺世盗名,越容易成为学界泰斗。

  著名中国传统文化大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国际问题专家,何学者,是其中的佼佼者,可谓四十年来左右通吃、游刃有余。

  现在,40多年过去了,这一代精英,基本上都功成、名遂、身退,应该心满意足了;或者,虽然功未成、名未遂,但也只能身退。

  恐怕,只有何学者例外——虽“老病缠身”,却也不甘寂寞。

  按照何学者的说法,在知识量和智商方面,中国人、中国学者——不知道是否敢包括美国学者——和他有巨大的差距,他很享受这个差距。

  那么,如果我们相信何学者所说,则何学者对问题认识的错误,就不能归咎于认识水平不高的问题,而只能是立场问题。

  但是,一般来说,我们分析问题,特别是分析何学者的认识错误问题,还不能完全按照他所谓“知识量和智商”方面的优势,也可能,他的错误是因为认识局限问题——我们不能随便把人的问题归咎于其立场,那对人的否定太过分了。

  3月24日,何学者发表《老家伙偶感:关于中美关系》谈及中美近期斗争形势,在回答“这么斗下去,会不会打仗?”一问时说,“绝对不会,心可以踏踏实实搁到肚子里一一绝不会打仗,也绝不会决裂。”“至于经济会不会脱钩?也不可能。中美两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至深,脱钩意味着各死一半。但是,注定会要不断吵吵闹闹,而且还是紧紧纠缠,会很多年!”

  不知道那位忧国忧民人士,居然会问出中美“这么斗下去,会不会打仗?”这样愚蠢的问题。

  首先,中美斗了吗?夫妻间的吵闹,不是常事吗?怎么能上升到“斗”的程度?

  其实,怎么会有人想到打仗?我就没有想到。谁先开火?老实说,我到是希望打一仗。我一点也不担心打起来。

查看余下7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6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6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