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新生:洪水是资源 抗洪有技术
【夏威夷海岸附近的巨大淡水地下水库示意】
2023年7月29日以来,受到台风影响,京津冀地区普降暴雨。北京第一次动用1998年建成的滞洪水库,华北地区许多地方一片汪洋。
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与洪水抗争的历史。在年复一年抗洪抢险救灾中,先辈们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修建大型水利设施,拦蓄洪水,是中国减少洪水泛滥造成损失的最有效办法。但是,面对特大暴雨,除了拦截之外,还必须进行有效的疏导,因此,全国各地建设大大小小的蓄洪水库。
长江沿岸的洪湖、洞庭湖、鄱阳湖是长年累月自然形成的蓄洪湖泊。进入本世纪之后,由于现存湖泊普遍存在淤积现象,从而导致蓄洪能力大幅度减弱。鄱阳湖周期性出现干旱现象,华北地区一些湖泊由于面积急剧缩小,蓄洪能力严重不足。中国决定在白洋淀所在地区建设现代化的智慧型城市雄安新区,但是,由于地势低洼,如果处置不当,来自上游洪水,可能会带来麻烦。
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不复杂。除了向中国古代先贤学习,建设大型蓄洪区之外,还应该学习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充分利用地下资源,实现对洪水的有效利用。
首先,日本东京作为日本经济发达地区,同时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同样面临洪水灾害。日本政府的解决方案是,除了实行上下游联动,建设大型蓄洪水库之外,在东京地下开挖大型的蓄水池。当洪水到来时,将一部分洪水直接导入地下。一方面可以用于城市灌溉;另一方面,可以过滤沉淀,部分用来补充城市居民用水。
日本东京通过向下开掘隧道建设地下水库的方式,不仅解决了地势低洼地区的排涝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为现代化大都市发展储存了大量的淡水。对于日本这样一个国土狭窄的国家而言,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性的重要举措。
如果在中国一些城市建设类似的大型地下水库,那么,不仅可以将一部分洪水直接引入地下水库,保证城市地面清洁,减少洪涝灾害,而且可以为城市供水提供不竭的资源。现在我国许多地方都建设“海绵城市”,试图采用自然的方式吸收供水,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洪水泛滥,水流湍急,短期内要想借助于自然条件吸收洪水几乎是不可能的。许多城市在洪涝灾害到来的时候,变成一片汪洋。可是,等到洪水退去之后,却面临严重的干旱缺水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借鉴日本的先进经验,通过开挖地下水库,将大量洪水储存起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地面建筑不会被洪水淹没。
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城市热衷于“表面工程”,对地下工程建设敷衍塞责。中国领导人曾多次明确指示,城市规划建设必须高瞻远瞩,必须充分利用地下资源,解决城市长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只要在有条件的地区开挖地下水库,就可以将一部分洪水直接引入地下,解决洪水灾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