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民:西方各国为何敢一直肆无忌惮增加国债?
摘要:最近几年我国生产过剩十分严重,居民收入远低于消费品产出,加上分配不均,消费仅占GDP30%左右,占消费品价值60%左右,各种产能利用率仅70%左右。但政府却不愿借债等增加开支,用于补贴居民,降低生产过剩。本文收集西方各国统计资料指出,西方各国国债都是一直增加的,美国更是在过去一百年都是如此,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国债,实际上是不需要偿还的。对比美国政府给国民补贴,常常超过政府开支一半,2020年甚至占70%,给个人补贴高达4.18万亿美元,接近当年中国个人消费,主要靠国债解决。在过去20多年,日本国债/GDP之比都不断增加,到去年已经增加到264%,如果中国也达到这样比例,国债就会增加到300万亿元,但实际不到20万亿。新中国建国前后,就曾经大量印钞,约占当年政府开支一半,接近战争开支。日美都通过加大基础货币在M2货币总量中比例,从而让央行大量印钞,成为购买国债的主要资金来源。
我们讨论国债问题,是因为增加国债就是给政府增加可使用的资金,可以用于解决国内各种问题,包括生产过剩等产生的经济问题。
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主要包括生产和分配。不能增加生产,经济就会停滞;生产增速降低,经济就会减缓。然而,市场经济下,生产量与个人收入和分配密切相关。产品生产出来,如果不能及时分配出去,在市场经济下,不仅增加了资金占用成本,而且很多产品还需要维护费,储存费等;积存太久,还会变成废物,使得企业不会继续生产了,从而减少生产量和经济增长率。
市场经济下分配是通过工资、奖金和补贴等手段间接分配给全体国民的,人们使用个人收入,购买各种物资,实现各种产品的分配。要实现良好分配,就必须给国民分配足够多的收入,近似等于消费产品价值的收入,使得消费产品分配能够实现。但在自由市场经济下,资本家总是倾向于压低劳动者收入,获得更多利润,这会导致生产过剩不断增加,工厂倒闭,工人失业,最终爆发经济危机。这是马克思早就在资本论中指出的自由市场经济的缺陷。
如何解决生产过剩危机?这就要求政府不能站在个体资本家的角度和立场,而应站在国家经济管理的角度,提高劳动者收入,从而降低生产过剩。有人主张,政府官员应当上门服务,用这种思路管理经济,经济必然陷入灾难。政府对企业最大的帮助,就是给企业增加国内市场,而增加老百姓收入,就是唯一能够增加企业国内市场的措施。
图1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与消费品产值之比(以下来自国家统计局data.stats.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