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视率就代表民意吗?
原编者按:保马今日推送张韵、吴畅畅、赵月枝老师的《人民的选择——收视率背后的阶级与代表性政治》一文。文章质疑将收视率等同于"人民选择"的市场话语,揭示其作为特定历史产物的本质:在市场化改革中,收视率的商品化与制度化使"受众"概念取代"人民",资本逻辑凌驾于社会主义文化构建之上。文章指出,收视率体系实质掩盖了中国社会复杂的政治经济关系与文化冲突,其标榜的"客观性"和"民主性"遮蔽了媒体的阶级属性与社会主义属性间的张力。中国广电系统的市场化进程虽由政经力量共同驱动,却偏离了构建"人民民主"媒体和社会主义共同文化的初心。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追问:如果唯“收视率(或票房)”论必须批判,那么,在这个革命文艺盛景已成记忆的时代,靠什么去反映群众的意志取向?形形色色的“文艺专家”“批评家”“意见领袖”显然比市场机制更不可信,被各种势力把控的舆论平台也一样。真诚希望本文能成为迈向真正的群众批评的开端。
本文原载于《开放时代》2015年第3期,感谢各方的授权支持!
人民的选择
——收视率背后的阶级与代表性政治
张韵 吴畅畅 赵月枝
一、引言
“收视率是人民的选择”。这是2014年3月5日,中国电影导演冯小刚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文艺界别委员小组讨论上被媒体捕捉到的发言。在演员宋丹丹针对现今电视节目恶性竞争、价值观混乱的现象呼吁“只有有正确价值观的收视率才是有价值的收视率”之后,冯小刚发表了此番言论:“只要是收视率的调查,没有所谓正确不正确,所谓的收视率就是大多数的抽样。只要是真的收视率,都是观众的选择,我们都应该尊重,但造假肯定是不对的,我们要相信,真实的收视率是人民的选择,人民是最有智慧的。”[1]这位以表现“市民文化”的商业片见长的著名导演的说法,无疑代表了社会上广泛存在的一种对于收视率的认知。
2015年两会上,两位电视业界人士相继发表关于收视率的看法,再次引发收视率造假的讨论。3月8日全国政协委员、前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总经理欧阳常林表示,现在很多电视台存在收视率作假现象,背后有专业公司操盘,“这个问题到了该抓的时候,我们在主流媒体阵地要弘扬正气”;同日,央视主持人张泽群在河南团开放日上批评收视率,指出“甚至有人花钱购买收视率”,这是“文化的巨大隐患”。[2]两位电视从业者的批评,同样代表了电视行业内部对当前收视率调查数据的一种态度。这一态度仍然以对电视市场化及其奉行的收视率逻辑为基点,呼吁一种“公平”、“真实”的电视行业竞争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