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中日关系(一)——漫长的历史碰撞之路!


 

  前按:今天的中日两国人民既近又远,近在距离,远在心灵,亲又不成,仇又不愿。对大多数中国人民而言,除了因事而怒,并无深入的历史思考和战略性的未来考量。为了让更多人更加清楚地认识中日关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我想用四个篇幅的文章逐步作一个由远及近地疏理,希望朋友们能耐心阅读并提出意见!

  ——————本篇为第一讲:漫长的历史碰撞之路。

  据媒体所介,中国对琉球的管辖记述可反溯到1368年左右,但是,本人并没有查到相关资料,我手头最为详细的历史记录只有元朝之后的史料、康熙年间的《坤舆全图》、清中期史学家徐继畲(yú)的《瀛寰略志》和泰西人(西方人)所著《海国图志》,其它更早的记述在这几本书中也略有简介。

  东洋浩渺一水,古有日本与琉球二国,盖神州之左翊也。琉球暂且不表,留待后文论述。这日本国又称倭奴,平列三岛:对马岛,长崎岛和萨司马岛。这日本人历代以来,有不争王而争上将军的传统,上将军常易主,王不易姓。自古该国立法严,人少争斗,犯法者走山谷自杀者多。其男女眉目如华士,信东方秀气之所钟。在顾亭林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也记载有:倭奴邻三韩而国,故名韩中倭。日人自恶其名,更号为“日本”。

  日本国王一姓,历世不易,初号天御中主,居筑紫宫,其子号天村云尊,徙大和州缰原宫,传于守平天皇,凡四十一世,复徙都山城国。

  《瀛寰略志》记载:自两汉时,日本始通中国,魏晋以后得五经、佛教于中土,于是沙门教盛行,唐贞观年间,尝遣使往谕。宋朝初期,倭国僧浮海贡献,太宗赐紫衣厚存抚之,其传国六十四世矣。另据《后汉书》所载: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九百余国,自武帝灭朝鲜后,通汉者三十许国,也即是说,在中国汉朝时期,日本并非一国,其文字官制是两汉中国后学得之。六十四世一说回溯当在商周,不能考证。

  倭国与华夏虽交往已久,但倭寇素来强健,刀最利,又邻浙闽,平安为少,祸害为多,自元朝以后为甚。

  据《元史》记载:世祖元年,派遣的黑由高丽往谕日本,日本不纳,又命秘书监赵良弼往,日本方遣使来,良弼再往,仅至其太宰府,未至王京。世祖十一年,命经略忻都等,以舟三百,载兵一万五千人征之,入其国,败其兵。世祖十八年,再令范文虎率兵十万征日本,至平壶岛,大风破舟,文虎乘坚船遁还,弃十万兵众于山下,尽为日本所灭。

  据《明史》记载:洪武四年,日本国王良怀遣僧袒朝来贡,七年后,又屡屡派遣贼寇扰山东和浙江,沿海不得不备之。永乐年间,虽赐以金印,仍贼寇不已,洪武十七年,总兵刘江大破倭于望海埚,俘斩二千余人,由是稍敛迹。

查看余下5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