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昌明:妓女、“大师”与节操


妓女、“大师”与节操 

——评柳如是与钱谦益

 

钱昌明

 

  1931年6月,秘密设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机关被国民党破坏,六届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被捕。审讯开始,未待特务动刑,向即叛变,主动承认自己的中共总书记身份;还供出任弼时夫人陈琮英住处,连同与其长期同居的妓女杨秀贞也被他一起出卖了。陈、杨俩随即被捕,均遭受特务的严刑拷打。然而,她俩始终没有吐露与中共的关系。事后,周恩来知道这一情况,随口吐出一句评语:“向忠发的节操还不如一个妓女!”

  “节操”,亦称气节。往高里讲,指一个人能否无条件地笃守自己的崇高理想、信念;往低里讲,就是能否坚守做人的基本道德底线,它是检验人们是否具有高尚品格的试金石。

  评一个人的品格要讲“节操”,主要应看政治“大节”。即能否始终忠诚于自己的国家、民族,是否始终忠诚于自己崇高理想与信仰。比如汉代的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次威逼利诱,要其投降。后又将他流放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等公羊下仔方可释其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不屈,成为历史上“守节”的典范。

  在实行娼妓制的私有制社会里,妓女作为“商女”,她可以“委身于人”,自然容易形成“婊子无情”的现象;然而,却不等于她们一概没有政治气节。反之,一些社会“精英”、“大师”,尽管他们满口“礼义廉耻”,“仁义道德”,实际上却往往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

  文天祥有一句名言:“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说的是,一个人的气节、品格,只有在危难时刻才能得以检验,此谓“烈火见真金”。按常例,在国破家亡之际,“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男儿理该挺身出,保家卫国献忠诚。然而,其时一些所谓“精英”、“大师”,往往因人品卑下,经不起考验,内心肮脏原型毕露,丑态百出。

  柳如是和钱谦益,一个是明末名妓;另一个为儒学“大师”、明末高官。这对少妻老夫,关键时刻在“节操”问题上,恰恰成了“高尚”与“卑下”两端的典型,形成鲜明对照。

  “商女”有气节

  柳如是,明末著名歌妓、才女。本名杨爱,因读辛弃疾词《贺新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句,故号如是,后又自称“河东君”。著有《戊寅草》、《湖上草》与《尺牍》等诗作留世。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年,柳出生于浙江嘉兴,家世不详。有人根据明末社会环境与有关诗文考证,推测柳如是出身书香门第,早受启蒙。因家遭变故,被人口贩子转辄拐卖(参见泠泠七弦:《钱谦益柳如是年谱合编》)。崇祯元年(1628年),被吴江盛泽归家院收养,堕入娼门。钱谦益诗句“有美生南园,清芬翰墨传。河东论氏族,天上问星躔。”断定其妻是望族出身。柳如是被卖入归家院,以假母之姓为姓,此乃杨姓之由来。

查看余下8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