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某前贫困县农村调查报告

2021-02-22 6895 12
作者: 一位网友 来源: 赤色星灵佐伊

  这是一篇出色的农村调查报告,其中所叙述的A村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当中算是发展不错的了。在这里我们能看到老问题,以劳动力为首的生产力三要素长期净流出,造成了农村的长期凋敝;也看得到新情况,比如大量土地在承包的背景下,由专业户带领的重新“集体化”。落后的生产方式终将被先进的生产方式所取代,但在话语的迷雾之中,眼前的这些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呢?

  01.该农村基本情况

  A村是北方某前贫困县下属的一个行政村,大部分地形处于丘陵地带。全村共有191户、420人,其中外出打工的占到全村人口的半数。村里男性比例较大,占62%,住户绝大部分为农业户,只有14、15户为非农业户。村里16岁以下的有65人,64岁以上125人,16岁到64岁的230人,其中64岁以上仍在务农的人数有20余人。

  A村有耕地1800亩,其中旱地1400亩,水田400亩。除此之外还有1800亩的退耕还林地。A村有2000余亩的山林地,村民对其没有更多的处置。A村上一次土地调整是1999年,当时按政策以人口平均分配了土地。到今天为止,村里各户的土地拥有量基本相同,不存在少数村民拥有大片土地的情况(按访谈者村书记的说法)。平均每户拥有的耕地为7亩3分旱地,2亩1分水田。

  02.农户情况

  A村除了4、5户较为富裕之外,绝大部分村民生活水平相近,因此接下来报告主要讲述大部分村民的情况。A村在当地农村中拥有独特的扶贫大棚,对A村目前的经济状况影响很大,报告也会着重陈述。

  (1)A村农业基本状况

  A村有两种农业模式——普通耕地和大棚农业,两种模式的主要作物、收入、成本、产量等方面的差别相当明显。下面是两种模式的相关数据对比表:

北方某前贫困县农村调查报告-激流网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A村的种植作物相当单一,无论是普通耕地还是大棚,主要作物占比都达到了90%,基本上主要作物的收入就决定了农民总收入。普通耕地和大棚的收入差距也十分明显,普通耕地种植玉米(粮食作物)的亩收入不到大棚种植西红柿(经济作物)的十分之一,在考虑大棚的农业成本更高之后,大棚种植的利润依然远胜于普通耕地。可想而知,只要有条件,农民们都会选择大棚种植来增加收入。

  A村的机械化水平非常低,无论是普通耕地还是大棚种植,农户对机械设备的要求都不高,当地只有2、3户较为富裕的会在耕种时租拖拉机,其余人都是自耕。A村机械化水平低的原因是多样的,一方面农民们包产到户,每家的土地都不多,单独使用机械化设备性价比低;另一方面,农民们也不愿意花钱买较贵的机械化设备,富裕一些的农户也只是租用别的村的拖拉机。没有大棚的话,A村几乎就是完全的小农经济。

查看余下8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2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