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白银惨案教训沉重,马拉松的终点是健康!
今天是5月24日星期一。今天跟大家说一个难过的事,5月22日,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遭遇极端天气。截至23日搜救结束,事故导致172名参赛者中的21人遇难。谁能想到一场马拉松比赛,会有那么多比普通人身体素质好得多的运动员,因为临时准备不足而丢了性命。
即使是普通的平地马拉松也经常有人猝死,何况是百公里的超级马拉松。超级马拉松是什么概念?就是在普通的基础上还要增加各种极限挑战,而且赛事不是平地跑,是山地高海拔越野,人们疯狂地增加难度,甚至选择往无人区跑。
那发生这件事到底是谁的责任呢?你当然是可以说是管理问题,是天气问题,是地方政府的问题。有人感慨,这是国内马拉松赛事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灾难之一。根据通报,当日中午短时内“局地突降冰雹、冻雨,并伴有大风,气温骤降”,突如其来的灾害天气,是大量参赛者遇难的重要原因。但很显然,不能把悲剧的责任全推给天气。
对此司马南有一个看法,却犹豫了两天没说,因为他不确定这个看法是否准确。这个看法就是——我们确实需要这样的比赛吗?
据说有一个非常优秀的选手梁晶,这次也出事儿了,此前他跑过85小时,400km的马拉松,85个小时不睡觉是什么感觉?让你一直处在一个高消耗当中,不停地跑的运动叫什么运动?叫极其危险的极限运动。即便不是极端天气,个别人员遇难的情况也不少见。
所以这叫锻炼身体吗?这叫灵魂洗礼吗?这是锻炼身体还是糟践自己、折磨家人?我们不能确定,但是这种运动本身是不是就应该打一个大问号,把运动做到这么极端的程度,即使主办方做了准备,也并不能保证安全。
事件发生后,有人替当地政府作了解释,说看待问题要一分为二。据参赛者自述,开跑前天气正常,跑道海拔较高的地段突然出现极端恶劣的天气,当地的气象部门也无法预料,很多选手都因失温而滞步不前,无法继续往前跑。
确实,当地部门应该为此负责,但是不能一棒子打死,毕竟之前就办过很多次,而这次面对大自然突然袭来的极端恶劣天气,谁也无法预料,马拉松进行到一半更无法突然叫停,最终导致了悲剧发生。只能说,面对大自然人类都是极其渺小的,敬畏大自然,敬畏不同的“水土规律”,可能会尽量避免一些意外和悲剧。
但是这些替当地政府辩护的话有人就不爱听,他们认为突如其来的灾害天气是一回事儿,天气预报已经预报到了,你却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那是另外一回事儿,这件事儿无论如何也讲不通。正是因为这件事导致了大量参赛者遇难,所以把责任完全推给天气,推给老天爷,这叫不负责任,而应该对这件事负责任的是当地政府。
5月23日,白银市市长张旭晨鞠躬致歉,说对此事深感内疚和自责,这个态度是正确的,也是应该的。
马拉松是极限运动,越野跑又额外增加了挑战难度,对参赛者和赛事方都有很高的专业要求。然而,从有关报道看,冲锋衣并没有被列入强制装备,仅作为建议装备写进赛事手册,这样做是否合规?
赛前当地是否有精确的天气预报,为何没能及时给参赛者更多预警信息?就算当地的气象部门提供的预报不够准确,那么各站点是否可以增加更多的人手和车辆等保障?很大一部分赛道处于无人区,这些区域的赛事安全又如何保障?
种种追问,可归为一点:从主办方、承办方到具体的运营方,究竟有没有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做到专业而周全的赛事安全保障?目前,甘肃已成立事件调查组,大家期待调查能把这些疑问一一解答。同时,相关责任人该不该承担责任,抑或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也需要一一落实。
近年来,马拉松赛热潮风靡全国,参与者积极踊跃,各地举办的热情也很高,马拉松赛事数量和参赛人数均呈井喷式增长。中国田径协会报告数据显示,在疫情暴发前的2019年,全国共举办1828 场次规模赛事。
参赛者健身的热情,各地聚拢人气的考虑,都完全可以理解,但所有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安全。无论对参与者还是组织者,“安全第一”都绝不能只是一句⼝号,如果只想着举办马拉松赛事,而不考虑有无办赛的实力,那便是对赛事和参赛者的不负责任。只顾标榜赛事的新、奇、险,对科学缺乏尊重,对安全措施和预案准备不足,这些都背离了赛事的初衷。一场马拉松赛下来,既是对参赛者的大考,也是对组织方的⼤考。
21条生命的逝去,多么惨痛的代价,这也重重敲响了警钟。特别对于有关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来说,必须痛定思痛,拿出真正的决心和具体的举措。惟有健全举办机制,落实监管责任,才能让马拉松赛回归本义,健健康康跑下去。正如跑友圈中那句朴实的话语:“平安回家,才是马拉松的终点。”
针对这件事,项立刚也有个说法,他说:“马拉松要降一降温了。”中国文化当中有一个概念叫养生,养生运动应当是均衡的、有节奏的、舒缓的、自然的,散步、太极拳或者慢跑都是很好的选择,影响健康的极限马拉松,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不反对马拉松,但是马拉松的终点应当是健康,而不应当是意外死亡。
【司马南,红歌会网专栏学者。本文原载于公众号“司马南频道”,授权红歌会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