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生们,不要报那些要把你卖去打工的大学
去年疫情期间,全国各地对流动人口实施了极为严格的管控,各大高校普遍实行封校政策;
整个2020年,全国各地基本就没出现大学生强制实习带来的舆情,也算是陈大夫活久见了。
但今年随着国内疫情的好转,经济二三产业的恢复,某些人又开始蠢蠢欲动了。
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这两天,有几位河北某高校的学生找到陈大夫诉苦:
他们是该校体育系休闲体育专业(本科)的大二学生,这个学期开学后,学院领导给了他们一个惊喜:
他们后面的这一年里,有半年的时间要去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等地的数个大型高尔夫球场去当球童。
和之前的一些案例不同,这所学校在安排这些事情的时候,打得名义并不是“顶岗实习”,而是将其包装成了这个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当然,领导们说的也很清楚:
从五月初开始,一直到十月底天冷了,球场没客人了才能结束实习回校;
明年(大三)那年一样,也得去球场打半年的工,不去就没有毕业证。
其他课程咋办?一个月内排满课全上完;
考试要么老师放水,要么直接开卷,反正绝不耽误你们去打工。
寒暑假咋办?端正你的态度!打工人还惦记啥暑假?
等他们到了各自打工的地方,不同的球场待遇还不太一样:
有的球场管理人员告诉他们:只管吃住,没有底薪,收入全靠客人给的小费。
一个学生服务客人打满全场,要花4-6个小时,客人给200块钱小费,球场抽成10%,学校抽成10%,学生个人能拿到160块钱。
也有的球场是给他们发几百块底薪,但小费的标准也稍微低一些,每场能拿到100-120块钱小费。
这些学生和球场之间,没有签任何的书面合同或协议。
这就意味着,如果在实习期间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学生遭遇工伤或死亡时;
球场方面可以直接一推三二五,学生这边拿不出任何证据,来证明自己与这家公司有劳动关系。
为了欲盖弥彰,学校还要求他们签了这样一份“自愿实习”的申请表。
陈大夫去该校官网围观了一下,发现这个“实习项目”,可能还是该校与某央企之间“人才合作”的一部分。
上面那些学生被分去的几家球场中,就有一部分是这家央企名下的产业。
“人才培养产业链企合作模式”;“协同育人模式创新”......
把学生卖去打工,从他们辛辛苦苦赚来的小费里抽成,也能被包装成这么高大上正能量的“教育新概念”。
陈大夫不禁感叹:这帮河北老铁真的是会玩,把手下的学生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我佩服的五体投地,只想给校领导们表演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举双手来一个666。
挣钱嘛,不寒碜
据团中央旗下的主流媒体:未来网的统计,2016-2018年,仅被媒体公开曝光的强制学生实习现象,就涉及了27所高校。
包括山东X城大学;江西XX学院;某大学长城学院;六盘水某学院;唐山某学院;邯郸某学院;南宁某学院等,遍布全国十几个省份。
这个统计也只是冰山一角,每个能被舆论关注到的案例背后,都至少隐藏着100个不为人所知的。
被学校和企业合伙强迫实习,并不是只有专科学生才会遇到的事情。
在过去两三年里,因为强制实习的问题,找到陈大夫求助的同学就涉及了20多所高校:
从专科职业院校,到普通本科院校,甚至还包括帝都的几所211高校。
这些重点高校的高材生,一样会被学校逼着去电子代工厂组装手机,去618大促的电商物流公司仓库搬货,去高级酒店端盘子,去高尔夫球场给客人背球袋;
如果你不识相,不想去给他们打工,一样会遭遇“不去就会没毕业证”的威胁。
这样的“校企合作”,对于双方都有相当丰厚的利益:
用工企业获得了廉价且稳定,方便管理的劳动力;
高校方面也能在其中抽成,直接经手的老师还经常能获取不少灰色收入。
这其中连接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还有一批大大小小劳动中介公司组成的网络。
之前未来网记者调查聊城大学强制学生实习事件时,发现这批学生从学校到用人单位,其间经过了三层劳务公司的“转手”。
用人单位为了方便管理这些学生,往往会对院系分管负责领导,以及实习的带队老师给予重点拉拢:
有一次陈大夫跟山东某高校一位老师聊天,他说几年前刚入职的时候,不明白为啥每年实习季,院里老师都抢着要带学生去工厂;
后来有一次,院里临时安排他和另一位老师一起,带几百名学生去长三角某工厂实习三个月。
用人单位给他们接风时,在酒桌上直接承诺了一笔五位数的好处费,拜托他们帮忙“看着学生,别让他们惹事”。
他出于良心当场拒绝了这笔钱,但和他一起去的另一位老师则全程保持沉默;
然后实习结束回校没几天,那位”沉默是金“的老师,就带着全家去马尔代夫旅游了。
和我聊的这位高校老师说:从那之后他再没参与过学生实习项目,他觉得要是赚了这种钱,晚上会睡不着觉。
但很显然,包括这次我们刚说的河北这所高校在内;
这个行业里上上下下,恐怕还是拿钱拿得心安理得的才是主流。
就像《让子弹飞》里葛大爷说得那样:挣钱嘛,都是生意,不寒碜。
这就是业界常态?
学校,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都得益了,那谁的利益受损了呢?
当然还是学生,无力维护自己权益的学生们。
这不仅仅是打几个月的工,被剥削一部分工资的问题,很多同学的学业规划都被学校强压下来的“实习项目”打乱了。
这次跟我爆料的几名同学就表示:他们这个专业的就业情况并不好,他们身边不少同学本来是做好规划打算跨专业考研,或者去考教师资格证的;
但学校直接在大二和大三各塞进一个长达半年的“实习”,把本来一年的课程压缩进了剩下的半年里,他们复习备考的时间就一点也没有了。
强制实习问题,背后还有更深一层的价值观冲突:
当这些大学生可以被300,500个一堆,标上价格等着雇主来挑选,而本人没有拒绝的权利时;
他们作为人的尊严就被消解了,而变成了一件商品,一个自我意识被压制了的物件。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这就是对于劳动者个人尊严的终极盘剥,新时代的“农奴制”。
看到同学们发来的,他们被强迫去实习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我真的是看不下去。
这也是为什么陈大夫只是一个普通的自媒体人,但这些年一直坚持用微弱的声音,帮这些学生发声原因:
我目睹的这些事情,已经越过了心中价值观的底线。
山东X城大学学生实习后的双手(来源:央广中国之声)
我觉得我们的教育,中国的高校们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好像整个就钻进了钱眼里一样。
世界上比中国穷的国家有不少,比我们富的国家也不少,大部分国家的法制环境也并不比中国更健全。
为什么在其他国家,基本没听说有大学会强制自己的学生去工厂,每天劳动十几个小时一干干半年的;
而在中国,这种做法却大行其道,被业界认为是常态?
我也很明白,这个产业链背后的利益实在太丰厚,不是一两声呼吁就能改变的。
即使教育部的文件规定,也会被他们直接无视掉。
我们在这里能做的,可能也只有提醒这些即将走进高考考场的考生们:
在报考志愿的时候,千万不要报考那些会把你卖去打工的学校和院系。
确实,这些信息很多时候只能去网上搜,或者找学长学姐打听,对于学生个人来说获取的难度不小。
但在这件事上,同学们现在只能努力自救。
因为你只要你入学以后,是没法跟学校讲道理的,一旦掉进坑里就很难爬出来了。
之前有人在 GitHub上整理过一份“程序员找工作黑名单”,在码农圈里非常受欢迎,帮不少打工人避开了职场上的坑。
陈大夫这些年,一直很想整理一份类似的“高考考生报志愿黑名单”,帮同学们避雷避坑;
通过GitHub的离岸和多元参与,同时让这个项目保持开放和中立,保证提供的信息不偏不倚,真实公正。
但苦于自己实在对编程一窍不通,这个愿望一直没能实现。
假如将来有人能把这个项目做出来,真的是一件善莫大焉的事情,可以帮到很多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