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尚达:漫谈矛盾
韩非子的《矛与盾》寓言故事最大的贡献,就是教导人们说话、做事尤其是写文章不能前后冲突、自己打自己的嘴巴。韩非子使用‘矛盾’一词来说明这个问题,这是他的一大发明、一大贡献。凡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韩非子的这一大贡献、这一大发明也是一分为二的。‘矛盾’一词给人们表达相关的意思带来方便,同时也束缚了人们的思维,首先束缚住了韩非子本人,他在‘针锋相对’的矛盾面前无能为力了,说了错话,世世代代的人们都尽信书,对矛盾这个概念只停留在两千多年前的韩非子时代。只有毛主席的《矛盾论》出世才扭转了对矛盾的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认识。
有人说,有“不可陷之盾和无不陷之矛吗”?我们说,‘有不可陷之盾就有无不可陷之矛。反之亦然。’古代有削铁如泥的宝剑,就有刀枪不入的盔甲。现今社会,科技发达,美国拼着命地搞一下子毁灭地球的核武器,我们就搞一下子毁灭美国48 州的核武器。你搞超音速的飞机、两个小时飞遍地球各个 角落,我搞超音速导弹,一个半小时就能‘导‘尽美国的所有超音速飞机。这就是现实的‘针锋相对’的矛盾斗争。不这样,你就没有法儿过。由于时代限制,不能要求韩非子看得这么全面、深刻。他只能告诫人们说话、做事乃至写文章不要前后不一致、打自己的嘴巴,只此而已,
如果用‘无不陷之矛‘去戳‘不可陷之盾‘,韩非子就哑口无言了。我们一些学哲学的同志也茅塞顿闭,我也同样‘闭’了好长时间,直到重读毛主席的《矛盾论》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我写文章说:用‘无不陷之矛’去戳‘不可陷之盾’如何呢?不要哑口无言,要理直气壮地说;这就叫矛盾。自己认为这样说很得意,现在看来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这只能说是矛盾的一种状态,是它的均势、相持、僵局、静止、平衡等状态,即矛盾的两个方面处于量变之中。事物的矛盾在量变的情况下,也是考验人认识矛盾、解决矛盾的关键时期。毛主席解决矛盾机智、灵活、有智慧,不只 在于他在解决矛盾之时,而且在于他解决矛盾之前对矛盾的正确分析判断。不做事后诸葛亮。像莆田杀人案,5年来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双方处于一个相持状态,即量变状态。等到矛盾一方量变达到一定的‘度‘,就要发生质变,相持、僵局完全被打破——人命大案爆发。事后,政府官员们都会高谈阔论了,为什么充当事后诸葛亮呢?辩证法认为:事物的矛盾发展总是不断地由量变发展变化到质变,矛盾才得以解决。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便产生出来。河北省有两家为盖房矛盾已经相持31年了,解决矛盾的办法用到了,就是不叫盖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用不同的办法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要盖房的这位老师千万不要硬盖,你有千条万条理由也不要硬盖,回到你那几十平米的楼上去吧。人世间的矛盾不是都能解决,敌我之间的矛盾激化为冲突、对抗可以用机关枪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绝对不能使用机关枪来解决,但是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发展到冲突、对抗就自行用刀来解决了。这对我们的政府来说、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我们的干部就是为工作、为给人民解决困难、解决矛盾而当干部的。从本质上来说,一切工作都是矛盾,不学好毛主席的《矛盾论》解决矛盾就缺乏办法、没有水平、更没有智慧。事后诸葛亮是庸人,事后诸葛亮害死人。
2021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