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李泽厚,告别“告别革命”

2021-11-04 6988 14
作者: 青年毛思想信仰者 来源: 赤浪青年

  昨天上午11时57分,李泽厚的学生赵士林证实,李已于美国科罗拉多时间晨七时(2日)去世,享年91周岁:

  从余英时到李泽厚,似乎标志着老自由派不但精神,而且连肉体也开始纷纷凋零了。这与今年夏天,那次老公知聚会上惹眼的白发,恰成绝妙的呼应。

  他们的时代,正在不可挽回地结束着。

  提起李泽厚,令人印象最深的恐怕还不是他的学术研究,而是那个著名的“告别革命”

  据称,“告别革命”论为“轰轰烈烈”的八十年代“启蒙运动”划上了一个句号……

  1992年,李泽厚移居美国。1995年,他与同样旅居美国的老友刘再复,携手出版了长篇对话录:《告别革命——回望二十世纪中国》。

  实际上,他们所谓“告别革命”,是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理解的。

  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论的本质,其实是老套的“阶级调和”论、资产阶级保守主义和改良主义。

  这,是刘再复本人也不讳言的。

  2015年11月,刘再复在接受凤凰网专访时,一再强调“告别革命”是有具体历史语境的,革命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都不能轻易评论。他声称,“必须对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暴力运动进行反思”。

  他明确说,他们要告别的是法国式的暴力革命,而非英国式的“光荣革命”;并且,这种告别,并不是否认革命的历史正义性,而是认为这种性质的革命,不应当成为历史的唯一选择,即不是历史的必由之路。

  刘再复告诉凤凰文化:

  “我们的《告别革命》只是在‘阶级斗争’和‘阶级调和’这两种基本方式上做出选择,即认为阶级、阶层矛盾永远都会有,但选择‘阶级调和’的办法比选择‘阶级革命’办法好。”

  他不懂得,阶级、阶级矛盾是客观存在,阶级斗争也是客观存在!

  换言之,阶级斗争严格说来正是不可选择的。

  对人们而言,实际存在的问题,不是“选择”阶级斗争还是阶级调和,而是积极主动参与阶级斗争,还是消极被动参与阶级斗争;以及,更重要的,在阶级斗争中站在哪一方,即哪个、哪些阶级一边的问题。

  在这里,刘再复暴露出的,似乎只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小小的误解”;然而,这小小的误解却是很要命,因为它刚好在马克思主义的最关键之处。

  这,也正是后毛时代某些右翼知识分子“批判”马克思主义的通病:他们不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严密的体系去批判,而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断章取义,乃至故意歪曲。

  如果承认这是一种批判,那也不过是一种极端庸俗的“批判”。

  不懂得阶级斗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也就是不懂得:在有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属于某个特定的阶级、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各种政治行为也无不是站在特定阶级的立场上的。

查看余下68%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4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4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