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联合果品公司?也说辉瑞公司的“疫苗恐怖主义”
这是百年来最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
就在最近,又再一次狼烟四起了。
韩国,自从11月1日启动“分阶段恢复日常生活”模式以来,短短10天尚未彻底放开的“与病毒共存”,韩国的新增重症患者达到了460例,直接创下历史新高,其中首都圈的重症床位使用率已经到达了713%。
新加坡,疫苗接种率超过80%,按英国标准已经群体免疫,自8月搞了共存后,日新增均在3000上下,一度达到5000多。雪上加霜的是,哪怕新加坡选择了放开、融入,但美国和欧盟都对新加坡实施了限制。
成为新一轮“震中”的欧洲也没好到哪儿去:
德国单日新增突破5万例,人均床位数排在世界前列的医疗资源已经开始出现挤兑现象,作为应对,柏林将于15日启用2G规则,即只有接种疫苗或痊愈人员才能进入餐饮、文化或运动场所。
丹麦在解封未满两个月之际,面临日新增2300起左右,又不得不紧急宣布恢复实施健康通行证。
……
可以说,凛冬已至。
这些国家大多采用了两种方式来“应对”,一种是通过疫苗计划接种,必须要在较短时间内覆盖该国人口的80%以上(最初专家们的说法是70%左右);另一种是所谓的“自然感染”使得病愈后的患者达到免疫的效果。
从所谓的疫苗护照、只对打过疫苗和痊愈的病患开放某些公共场所,可以看出这种思路在那些国家已经是根深蒂固了。
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反正是奔着“群体免疫”去了。
按照这个思路,只要不发生短时间内病患涌入医院击穿医疗资源的现象,只要死亡人数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动荡和崩溃,死掉的,或者带着后遗症生存的,都是可以承受的代价。
在这个思路之下,目前唯一有效的主动的手段就是疫苗了。
并且,或被动或主动,大多数国家都走到了这个思路之中。
虽然事实证明,疫苗保护力会下降,每半年要打一次;痊愈的病人也会再次被感染,并且还会有肺纤维化等几乎不可逆的后遗症。
但无论现实中的效果怎么样,按此逻辑,疫苗自然也就成了战略级的“核武器”。
在弱肉强食的丛林中,富国囤积疫苗,穷国无疫苗可用,也就成了必然。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疫苗公司拥有的权力要比某些主权国家还大。
国际费者权益倡导组织Public Citizen 10月份公布的报告就指出,辉瑞公司正在借自身优势欺凌购买疫苗的国家,概而言之,有六条:
辉瑞保留让签约国政府保持沉默的权力;辉瑞有权阻止各国接受其他国家的疫苗捐赠;辉瑞为自己争取了“知识产权豁免”;对于可能产生的纠纷,要求通过私人仲裁解决;辉瑞有权获得签约国的国有资产;辉瑞有权在关键决策上做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