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变相强制给孩子接种新冠疫苗,我们应该怎么办?

2021-11-26 17453 4
作者: 读龙术 来源: 读龙术

  众所周知,在法治社会,公权力必须恪守“法无明令授权即禁止”的原则,这是一个基本常识。

  2021年7月16日,国家卫健委再次明确:新冠疫苗接种遵循自愿原则。任何地方政府和基层单位,都不得以未接种新冠疫苗为由,采取限制公民出行、就业、就医、入学,以及扣发工资、养老医保待遇等变相强制措施。

  8月2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强调:疫苗接种不能作为强制手段,特别是不能跟中小学生入学、返校挂上钩。未成年人接种新冠疫苗,需在家长或监护人知情、同意、自愿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不主张、不鼓励各地在出家门、出门和进校门的时候,把是否接种疫苗,特别是家长和共同居住的人是否接种疫苗作为能不能进校门的标准。既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同时这种做法也是不合适的。教育部在了解相关情况之后,也及时发出提醒,要求各地立即叫停这样一种做法。”,

  接种新冠疫苗不能跟中小学生入学返校挂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权威发布

  随着我国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的全面推进,截至2021年11月16日,我国新冠疫苗接种已经超过24亿剂次。相关情况可参考以下两篇文章:

  中国注射24亿新冠疫苗的代价

  卫健委每日疫情通报中,隐藏了一个惊天秘密

  与此同时,有关疫苗接种副作用和后遗症的案例信息,也逐渐浮出水面。腾讯微信、新浪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不断有群众反映和交流自己亲身经历,或者周围人经历的疫苗副作用、后遗症乃至死亡的信息。

  很明显,这个盖子是捂不住的。很多人都会在决定自己去接种之前,或者决定同意给自己的孩子接种新冠疫苗之前,到处打听和上网了解疫苗副作用和后遗症的情况。知情权,充分了解,清楚明白新冠疫苗接种的利和弊,再做决定,这是人民群众的自然需求,也是基本的公民权利。

  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当顺势而为,通过官方宣传渠道,定期、积极主动公布新冠疫苗接种的副作用、后遗症、死亡数据,以及相关情况。对此信息公示的重视程度,应不亚于对疫情信息公示的重视程度。只有做到公开透明,才能取信于民,避免谣言滋生和传播,才能更好地推进当前的疫苗接种工作。

  我国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推进一年多以来,已累计接种超过24亿剂次。但遗憾的是,截至今日发稿,笔者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官方网站上,只查询到一则新冠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监测数据,且该数据只截至2021年4月30日。

查看余下5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4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4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