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分配理论、实践工作本位考
【谨以此文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
中国共产党分配理论、实践工作本位考
——党的分配辩证法:不同时期工作本位学理关系概述
【作者按】该文选自笔者新作“国家、所有制与劳动合约形成——中国共产党分配理论、实践工作本位考”的结论部分(即第四部分)。诚如文题,这部分是正面阐述“党的分配辩证法”的精要内容,目的是通过系统总结党在各个时期的分配工作,提炼社会主义分配规律——它的工作本位、变迁轨迹及动力机制。新时代,新征程,社会主义事业方兴未艾,在“五个根本”指引下日益蓬勃向上,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奋斗前进,迈上新境界,发展无止境!“一定要认清,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习近平语)坚持党领导的制度是中国“最大的特色”。是以学理化的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本质上就是回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如何来”“为什么”和“是什么”。
(一)
如果对通史路径的研究内容进行简单总结,则可以说社会主义文明规划之所以离不开“物本位”,在于它是“人字诀”,——这就内在诠释了当代社会主义的发生及与资本主义世界的文明共生和经济发展同步乃至“政治思想共舞”;另外也不能忘记:资本主义永远是“物字诀”文明规划属性,必然由物而起、因物而灭,——这也就是恩格斯道路所诠释的“发展物质生产力”的历史第一重要性。从而,必须将社会主义历史建设和对资本主义的内在批判有机结合起来(相应将列宁-恩格斯道路、恩格斯-列宁道路的不同规定性予以统一)。依据这一总原理,如果说中国社会的古代进程不过是“国家有机构成领导土地有机构成”的一部生产-分配史,那么,它的现代进程基本可以看成由国家有机构成继续领导“土地有机构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土地革命)以及“资本有机构成”(中国特色的民营经济构成)的一部曲折的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折而进的生产-分配史。然则党在百年的理论探索与历史实践中,在分配工作方面实际所坚持的原则最为突出显著是两条(以上可称之工作方针意义的“两条基本原则”,下文将分别进行详述):
第一,坚持以本位论(历史)建构——以历史工作本位指导分配实践并相应进行理论建构;
第二,进而以本位论(马克思主义本位论)领导本体论批判的理论实践。
(二)
“只有确定了这几点后才使我们有可能从方法论上利用客观可能性这一范畴。这是因为首先要弄清楚,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之中,从在生产过程中的某种特定的地位出发,这一社会的经济总体一般地讲可以被认识到什么程度……因此,阶级意识——抽象地、形式地来看——同时也就是一种受阶级制约的对人们自己的社会的、历史的经济地位的无意识。这一经济状况被既定为一种明确的结构关系,被既定为一种似乎控制着生活的全部对象的明确的形式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虚假’‘假象’的含义就决不是武断的,而恰恰是客观经济结构的思想反映。”【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10】故而在卢卡奇看来,“如果无产阶级不想和资产阶级一起,在趋向崩溃的资本主义危机中屈辱地和痛苦地死去,它就必须承担这个任务,并且只能以这种有意识的方式去承担这个任务。”【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19】换言之,“阶级的观点(同个人的观点相反)在科学-方法上的优越性(规定)……明确了:只有阶级才能在行动中冲破社会现实,并在这种现实的总体中把它加以改变。因此,从这种观点作出的‘批判’是对总体的考察,从而是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94~95】
建议把完整的文章发上来,虽然新名词堆砌的太多,让人费解,但精神还是可以体悟。
建议把完整的文章发上来,虽然新名词堆砌的太多,让人费解,但精神还是可以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