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为拒穿西式学位服的教授和摒弃洋指标的大学击节叫好!
最近读网络上两件事,觉得极有意义,想与各位分享。
一件事是清华大学彭林教授拒穿西式“学位服”。
在他看来:是中国把我培养成博士的,为什么一定非要穿洋装,对一个学者,家国文化认同绝对不是一件小事,这是关乎一个人的文化价值观的一等大事。他还说:一个中国毕业的博士,穿基督教教袍演变过来的学位服,不伦不类。我为什么一定要穿这样的衣服呢?我毕业后多年,学校通知我可以补拍这个学位照,被我坚决拒绝了,我认为这就是骗人的东西。因为服装这个东西,它背后的文化内涵太多太多。
第二件大事,就是中国人民大学宣布将从2022年开始,不再向西方世界大学排名机构提供相关数据。这也就是说,不再参与你那个西方的大学排名。
与中国人民大学一样具有明确的退出评选意向的,还有著名的南京大学、兰州大学。他们也相继宣布不再向国际大学排名机构提供任何相关数据。
这些名校研究了“洋指标”的弊端,做出认真而审慎的重要决定,不愿再被这些“洋指标”继续绑架下去了。在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看来,摆脱洋指标束缚,是中国教育主权的回归,而教育主权的回归就是文化回归,也只有文化回归我们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样两件事连在一起看,我认为是中国教育的一种自立自强自信的表现。我为彭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这些个充满尊严感的决定而欢欣鼓舞,中国知识界终于有了一次具有民族自豪感的伟大觉醒。
长期以来,我们在“接轨论”的思想引导下,好像什么事洋人说的就是标准,什么事情都要听凭洋人摆布。其实,这个问题很大。听从人家制定的标准,就要一切听命人家的安排。这个评价标准,到底有哪些条件?洋人凭什么这样规定,其中大有文章,这里边必然就有一个价值观问题。
比如,谁掌握了这个评比权力,掌握这个权力的人本来就按照他们国家意愿办事,要对中国进行文化殖民,那么在这个标准里一定会充斥有利于他们文化殖民的内容。我们参与这样的活动等于引颈就戮。这样的例证我想无需多举了。在这中间,西方最好的办法不是在内容上,而是在评选办法上怎么有利于在中国“二狗子”的批量生产。
举个例子,那个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和平奖,其标准都是西方完全根据他们的价值观制定的,而我们一些人把这些标准奉为神明,把获取和平奖、文学奖看得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好像真的有什么了不得。其实这样两个奖项,人家在确定颁这样的奖时就以意识形态为标准。想要获奖吗?那你就在作品中敞开骂自己祖国吧,骂自己祖宗,骂自己国家制度的黑暗,甚至污蔑自己的民族和领袖。唯有如此,才可以获得大奖,至于艺术价值什么的,全在其次,不足道哉。因为各个民族的审美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我们的唐诗宋词,洋人们怎么也不会理解她那种高妙无比的艺术价值。离开了中国语言和汉语环境,他们根本感受不到那种艺术巅峰的特别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