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的出路到底在哪?——从近期的房价谈起
1
今年以来,关于房价的议论不少。例如:
疫情持续两年多以来,多数人的日子愈发艰难,在收入缩水、未来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个体购房能力和购房需求都在下降。前两年,有些人或许掏空三代人的腰包还能勉强付个首付,但如今也已捉襟见肘。
一方面是大家买不起房,另一方面在城里有房有车成了主流相亲市场上,对人的评判标准。这也使得年轻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可以说,收入的不稳定、相亲中的挫败、父母的催婚压力正在折磨着大多数年轻人。
现实就像这夏季的温度,正在灼烧着我们的内心,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强烈的焦躁不安。
老百姓买不起房自己着急,担忧自己的生存与出路;房子卖不出去开发商也着急,没有韭菜割可咋整?
于是,资本的喉舌们想了不少办法,什么“小麦换房”、“西瓜换房”,什么降低首付、“一人买房全家帮”。更无耻的砖家则夸夸奇谈,很早便鼓吹“把钱花光、为国争光”的浑话。
我想,越是在这种时候,大家越要能稳得住,减少一些透支未来的消费。如果把现有的余钱全部投入到既不能吃也不能喝的房子里,并为此背上几十年的债务,一旦未来收入降低或失业,我们就会立刻一无所有,甚至食不果腹。
与其为了房子而将未来的命运交到资本的手里,不如好好思考一下资本的运行逻辑,并团结起来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未来。
2
“因为没有文化、没有知识,我们只能干最简单工作,如送外卖、上工地、进厂,这些工作谁都能做,可替代性非常强,因此我们创造的价值也低。”在现有的社会逻辑里,我们自然而然这样想。
于是,接下来的逻辑也很自然而然的成立了,“因为我们自己不行,所以创造的价值低,因为我们创造的价值低,所以我们工资低也是正常”。
于是,大多数普通人拼命地干活想多挣点儿钱,当感觉自己一生没有希望的时候,我们便将全部的希望放在了孩子的身上。
自然的,我们每天高强度重复的机械劳动,累的浑身酸痛,累到没有时间思考。
有的人,指着我们教育他的儿子,说“看吧,你要努力,不然将来就和他们一样”。连我们自己也对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将来不要和我们一样”。
为了挣钱,许多人常年在外,很大一部分孩子因为父母常年不在身边陪伴,很早的便厌学,十几岁的时候也和父辈一样进城打工了;另一部分孩子学习很用功,最终考上了二流大学,结果毕业时找工作困难、工资低、在大城市生存困难;只有很少很少一部分能够考到一流院校(且比例越来越小)。
这样,贫穷在代际之间传递,我们过着苦日子,以为通过努力能改变孩子的生活,但结果往往难以如我们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