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是差稿, 为什么还抢着发?” 一份中国新闻业“流量锦标赛”深度调查

2022-10-21 4347 0
作者: 刘战伟 等 来源: 文化纵横公众号

  刘战伟 | 中国人民大学

  ✪ 李嫒嫒 | 中国传媒大学

  ✪ 刘蒙之 | 陕西师范大学

  (本文原载《国际新闻界》2022年第6期)

  【导读】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新闻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今非昔比。然而,今天我们看到的是“10万+”热文越来越多,能留下难忘印象的新闻稿却越来越少。以流量为中心,快餐式阅读习惯和标签化思维方式日益盛行。新闻行业究竟经历了什么巨变?

  本文指出,在数字技术引发新闻业盈利危机的背景下,新闻行业的绩效考核,从“挣工分”变成“挣流量”,这使得新闻机构放弃专业性追求,陷入迎合受众的“流量锦标赛”。今天的新闻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对象,而参与到新闻的建构过程中来:提供信息与评论来贡献内容;借助社交媒体分享机制来分发内容;以受众数据的形式来间接影响内容。相比前两者,后者对专业新闻自主性的影响更为隐蔽,也更具破坏性,因为它会变成量化指标,直接影响记者的新闻生产,并解构固有的专业理念。迫于盈利危机,新闻业一改对受众的漠视态度,主动地监测他们在网上的新闻消费轨迹,通过各种方式迎合受众偏好,客观上放松了对把关过程的垄断,新闻业的编辑自主性也因此受损。“以流量论英雄”的绩效制度,把阅读量与记者收入直接挂钩,势必会阻碍记者耐心调查、采访和写作。为了追求高流量,记者不得不抢时效而牺牲质量,也更愿意做“流量富矿”的选题,逃避“流量贫矿”。流量绩效还引发新闻业的“情感转向”,将严肃议题娱乐化,消解新闻产品的严肃性,压缩理性对话的公共空间。

  作者认为,新闻业强调“受众意识”并没有错,问题在于过于强调受众偏好,就丧失了新闻职业的主体性。为此,新闻业需要破除长期以来的市场逻辑迷思,解决之道在于保持新闻产业的“有限竞争”格局,为“社会责任论”的培植,提供良好的生存土壤。新闻生产的评判标准,应归于社会价值,而不仅仅是数据、流量与市场,计算理性也应该让位于公共价值。

  本文原载《国际新闻界》2022年第6期,原题为《从“挣工分”到“挣流量”:绩效制度下的市场、共谋与流量锦标赛》,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从“挣工分”到“挣流量”:

绩效制度下的市场、共谋与流量锦标赛

  M:尽管我昨天在会议上推荐R和S的稿件,但还是点击量优先,他们的稿子压根拿不到好稿件,这也导致我们报社没有去做好稿件的土壤。投机,在报社最实用。

  N:你可千万别相信咱们能改变报社。

  ——北京某报社记者对话

查看余下9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