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华:不要把曝光批评的人,当作党和政府的敌人
目前,重大网络舆情给地方政法机关带来了巨大压力,稍有不慎就可能遭遇网民的“围攻”、舆论的“拷问”,不少基层干部也因此深陷“舆情劫”。一种常见的情况,就是一些地方在舆情苗头刚出现的时候“装聋作哑”,等到事情“闹大”之后又想着“封堵删”,导致舆情失控,产生“引火烧身”的恶果。这反映出一些党员干部面对舆情的“本领恐慌”,从根本上来说是源于对网络舆情存在认知误区。
误区之一:删帖是化解舆情沸点的“万能神器”。一些地方和单位把舆情视为“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在遇到突发事件以后,第一反应便是想方设法删除负面舆情信息,把删帖当成解决实际问题,这属于典型的“掩耳盗铃”。网络舆情是社情民意的“风向标”和“晴雨表”,舆情处置不等于信息管控,采取简单粗暴的删堵办法容易引爆网络舆论场的“猜疑链”,造成“你越删什么,网民越信什么”,从而引发直指政府相关部门不当作为的二次舆情,留下舆情“病根”。
误区之二:网络舆情是网民的无端“抹黑”、故意“搞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舆情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让网民参与公共讨论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我们不能想当然地以为,网络舆情都是负面的,网民的出发点都是恶意的,实际上很多舆情信息都能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如若一言不合就想办法删帖、屏蔽,导致社情民意通道遭遇“肠梗阻”,问计于民就成了“虚晃一枪”的花招。
误区之三:网络舆情是宣传网信部门的事,与涉事部门无关。有的涉事单位和领导干部在发生舆情时一味寄希望于宣传网信部门,自己则当起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舆情“高烧不退”,负面信息处理不掉,就认为是宣传网信部门工作没做好。而事实证明,很多舆情事件的爆发都是因线下处置不当所致,尤其在一些重大敏感事件中,没有做好具体的事情,就很可能掀起舆情骇浪。
网络舆情为什么不能“一删了之”?这与网络舆情的社会价值、舆情治理逻辑、舆论传播规律等密切相关。从社会价值来看,删得了帖文,删不了网民的愤怒情绪。网络舆情看似偶然,实则是现实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直观反映。尤其是一些全民关注的焦点、敏感事件,随意删帖只会让负面舆情由星星之火迅速变成燎原之势。
从舆情治理逻辑来看,线下处置有瑕疵,必然产生线上舆情啸聚。网络舆情从来就不是空穴来风。脱离了现实问题,舆情又如何“存活”?纵观近年来发生的多起舆情危机,许多网络舆情之所以持续发酵甚至酿成公共事件,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线下实际问题久拖未决。这一点,“浙江宣传”曾在《要想处置“舆情”,先要做好“事情”》中作过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