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有没有说过鲁迅“要么关在牢里还要写,要么识大体不做声”
关于毛主席和鲁迅,相信很多人都见过这样一个话题:
建国后,有人曾问毛主席:“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
毛主席回答说:“以我的估计,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
这个故事,是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这本书中记载的,按理说是很有权威性的,也因此被很多人认为这是毛主席对鲁迅的“警告”。
那么,这个故事到底是真是假呢?毛主席当年到底有没有说过这句话呢?
按照周海婴的记载,这件事发生在1957年,毛主席在上海视察时,接见了几位湖南老乡,有周谷城、罗稷南等人,这个话题,就是罗稷南当众提出来的。
周海婴在文中写道:“一个近乎悬念的询问,得到的竟是如此严峻的回答。罗稷南先生顿时惊出一身冷汗,不敢再作声。”
不过,周海婴也说了,这个故事他并不是听当事人说的,而是罗稷南在上世纪90年代去世前,告诉了他的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后来又告诉了周海婴。
所以,周海婴是听人转述的,他自己也不确定到底是真是假,还特地在书中写道:“再三疑虑,是不是应该写下来,心里没有把握,因为既有此一说,姑且把它写下来,请读者判断吧。”
那么,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到底有多大呢?
首先,周海婴记述的关于罗稷南的资料就错误百出,周海婴说罗稷南是毛主席的湖南老乡,操着一口浓重的湖南口音,建国后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任教,最后在上世纪90年代去世。
但是,真实的罗稷南却跟周海婴记载的完全不相符,真实的罗稷南其实是云南人,根本不是湖南人,从他的履历来看,也没有在湖南生活和工作过,而且,罗稷南在上海期间是担任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并没有在华东师范大学任教过。
最后,罗稷南是在1971年就去世了,也不是周海婴说的上世纪90年代。
难道是有两个罗稷南吗?
周海婴说罗稷南毕业于北京大学,是一位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从这个身份来说,只有一个罗稷南,不可能存在两个完全不一样的罗稷南,还都是著名的文学翻译家这种情况,如果有的话,肯定也是众所周知的文坛轶事。
(图:罗稷南)
所以,周海婴说的罗稷南本身就错误百出,又如何能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呢?
而且,据周海婴记载,毛主席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有好几个人在场,肯定也都是当时的知名人士,但是,只有罗稷南一个人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学生,其他人却从来都没有记载过。
尤其是周谷城,后来写过很多关于毛主席的文章,但是从来没提过这件事。如果说他是明哲保身不敢说,也只是在毛主席在世的时候不敢说,但周谷城一直活到了1996年,那时候的舆论环境已经非常宽松了,是不存在这种顾虑的。